跳到主要内容

佛说稻杆经视频13


[p1] 佛说稻秆经视频13

[p2] 首先请大家发菩提心。我们每一天都在讲菩提心的重要性,这个确实是非常非常的重要。这一生当中,我们作为一个学佛的人,那我们必须要做三件事,也就是我们必须要达到三个目标。第一个就是要拥有出离心,这个是我们的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必须要有菩提心。第三个目标就是证悟空性。只要这三个做到了,或者是其中的两个,前面的两个做到,这样子的话,那我们学佛就是没有白学。然后这一次获得人身,也就做到有意义,这样子的。虽然这一生,即生没有成佛,也没有虹光身,没有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就这三个当中,三个或者两个,达到了这两个目标,那这样子的话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其实尤其是前面的出离心跟菩提心,我们每一个人稍微用功的话,大家都有机会都有可能,不是做不到,这是完全是可以的,所以希望大家努力。我想我们这一次来到了这个世界,离开的时候,唯一有意义的就是这些了,其他的我们自己认为的,我们世俗人的心目当中非常了不起的这些名利等等,这些都是到时候就不值钱,到时候就是一文不值。所以我们现在就需要努力。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发菩提心。大家心里发心,我一定要让天下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为了做到这件事情,我要成佛。为了成佛,我今天来听《佛说稻杆经》,然后去修。我们也会讲这个《佛说稻杆经》的具体的修法。那修了以后,就会逐步逐步地断除烦恼,总有一天会成佛的,成佛了以后就可以利益更多的众生。这样子下决心。要下定决心,这个相当的重要了。每一次不管我们做什么样的善事,都特别的需要,不做什么善事的时候也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发菩提心。这样子发菩提心非常重要。

[p3] 接下来我们讲《佛说稻秆经》后面的一部分。

[p4] “如眼识生时”

[p5]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就是五个感官,我们前面讲十二缘起的触缘起支的时候,讲过三法。

[p6] 三法是什么?比如说我们眼睛看东西的时候,第一个就是我们所看的外面的物质;然后是我们眼睛的肉体的物质部分,眼睛的结构,比如说视网膜等等,这叫做眼根;除了这两个以外,还有一个,佛教里面叫作眼识。我们有六识,第六识叫作意识,除了意识以外,眼耳鼻舌身都有识,眼识就是我们的视觉,世俗人讲视觉,佛教讲识,世俗当中讲的这个觉、觉受都是,它们的属性就是精神。

[p7] 物质我们前几天讲过,佛教里面讲的物质当中,我们世俗的物质、精神都包含了,在佛教里面都叫作物质。但是我们有些时候以世俗的这种说法,物质是指这些没有知觉的,比如砖头、楼房、家具等,这些东西叫作物质。我们前几天讲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物质,精神也在物质当中;狭义的物质,就是除了精神以外的,没有知觉、没有感受的,这些叫做物质。这样的物质它没有觉受,所以也不叫觉,不叫视觉,所有的有“觉”或“识”这个字的,都是精神方面的。

[p8] 精神在佛教里面分六识、八识、九识。六识是眼耳鼻舌身再加上我们的意识。意识它没有办法直接感知到外面的世界,直接去感知的是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的五识,或者说这五个觉受,它们去感受外面的世界。这个世界它们感受到了以后,佛教讲的跟科学讲的不一样,脑神经科学讲的都没有错,但是佛教讲这就是意识的工具而已,你们现在讲的都没有错,都是对的,但是这个只解释了人对大自然了知的一部分,只讲了一部分而已。

[p9] 比如说哭泣,人哭的时候在掉眼泪、有声音、有脸上的表情,大家都看得到,这个叫做哭泣。但是内在的,他为什么要哭呢?激动、痛苦,里面还有一个内在的东西,这是没有办法看到的,只能看到外面的流眼泪、有声音、有脸上的表情,只有这些,内在的更重要,他为什么哭呢?是因为内在的东西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内在的感受,但是这个没有办法知道,我们的肉眼只能看到外面的。如果只这样解释的话,只能解释比如说流眼泪、声音、表情,还有一个更重要,在人的精神当中是解释不了的。

[p10] 比如说光进入了我们的视网膜,然后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等等,这些都只解释了物质的部分,物质的部分也许是这样,而最后大脑它把这些东西怎么样处理的,到目前为止,这个世界上、这个地球上没有人知道,大家都这么去猜,实际上没有人知道。

[p11] 很多人就想,很多脑神经科学家他们也想,比如说像我们的大脑,就像这个地球仪上面的图像一样,比如说每一个国家的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地标,有蓝色、红色、黄色……就像这样,我们的大脑上,他们很多人就想画一个地图来解释,什么地方是痛苦的部位,什么地方是快乐的部位,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部位,但都不成功。

[p12] 二三十年一直都做这个专业的脑神经科学家也跟我们交流过,很多人想这样画一个地图,但是不成功,为什么不成功呢?一开始的时候,比如说特别痛苦的时候,这个大脑的某一个部位它有变化,它的脑电波有变化,但是一次两次三次以后它会变,它不是在同一个地方,到底是什么地方也说不清楚,所以这个不成功。

[p13] 当然这个在密法和藏医里面都非常清楚地讲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要感受到外面的这些东西,就要靠大脑,大脑里面就有这些神经,过去的医学和藏密里面,它不叫神经,它叫气脉明点的脉,这就是神经。脉有很多种,不全部是神经,一部分是,就是靠这个,所以我们人内在意识有变化的时候,大脑里面肯定某个部分是有变化的,但是这种解释只解释了一部分。

[p14] 还有另外一个,怎么样真正地去感受到?我们的眼睛看到这么多的东西,我们的意识不通过任何东西立即就知道,这是什么原因?科学家讲的这些都有对的地方,也许因为科学也要一步一步地发展,有些地方可能还解释得不到位,凡是解释得清楚到位、确定的这些,佛教都不反对,都接受,但是这只不过是硬件方面的解释。

[p15] 这只不过是一个硬件方面的解释,软件最关键,比如说一个电脑,去处理这些数据的不是它的硬件,是它的软件。

[p16] 人的意识感觉到外面东西的时候,主要就是这里讲的这个识,眼识耳识最重要。因为人内在的精神是一体的,这个前几天我们也讲过,佛教不管讲六识、八识、九识,实际上内在是一体。比如说一个人有五个手指头,这五个手指头在一个人手上,所以每一个指头的感受人都知道。比如说两个人的两个手指头,一方的感受,另外一个人感受不到,但是因为这些手指头都长在一个人手上,所以每一个手指头的冷热痛等等都能够感受得到,因为它是一个人的手,所以它知道。

[p17] 同样的,一个人的眼耳鼻舌身——身体触摸到的,耳朵听见的,眼睛看到的所有东西,它非常非常快速地就知道了。人心的反应比光速还快,它马上就知道了,是通过什么方法呢?科学家说不清楚了,只能说大脑很复杂地处理了,具体怎么处理不知道,就猜是这样。但是有一个没猜对,就是精神。

[p18] 精神、意识,目前主流科学家还没有解释,所以这方面就有一个缺陷,但是佛教讲,大脑需不需要?需要。眼睛需不需要?需要,所以叫作眼根,这非常重要了。然后除了眼根还不够,密法里面讲仅有眼根、视网膜、晶状体行吗?还不行,还需要它通过背后支持它的这个大脑,大脑这一部分是有的。显宗里面讲得不是很清楚,比如说大乘的《阿毗达磨》,小乘的《俱舍论》,这些里面都只讲眼耳鼻舌身,眼根、耳识、耳根这样讲,不太提到大脑,但是密法里面就有了。看到光主要是我们眼根的功能,但是它背后就需要有大脑神经的支持,这是密法。

[p19] 所以人体的结构这个方面,密法解释得比显宗清楚得多得多,因为它要修气脉明点,所以它解释得非常非常清楚。显宗一般不修气脉明点,所以人体它也就只讲,比如说人的身体是多少多少个不净物构成的等等就完了,不讲太多人体的这些结构,密法因为要修气脉明点,所以很多地方都讲得非常清楚。

[p20] 密法里面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大脑里面有多少个神经,什么样的神经去支持眼睛看东西、耳朵听声音都有讲,所以眼根是需要的,大脑也是需要的,更重要的是什么呢?通过眼根和通过大脑,产生了一个觉受,这个觉受叫作眼识。我们平时生活世俗当中不叫眼识,叫作视觉,视觉就是眼识,视觉是什么?我们看这张桌子的时候,这张桌子不叫视觉。我们的视网膜晶状体,叫不叫视觉?不叫。除了这两个以外,还有什么是视觉呢?

[p21] 我们的眼睛看到外面世界的时候就有一种觉受,我们非常清楚地感受到了外面的世界,感受的这个部分就叫作视觉,后面带有一个“觉”字,意思就是说它是觉受。觉受是什么?觉受不是物质,是精神,所以佛教里面就叫作眼识。物质、眼根、视觉或者眼识这三个具备了,就可以看到外面的东西。

[p22] 因为这个意识——我们的第六意识,意识跟眼识实际上是一个,是一体。所以,比如说我们的大拇指感觉到了冷,然后小拇指感觉到了热的时候,冷和热我们同时感受得到;同样的我们耳朵听见了声音,眼睛看到了某一个东西的时候,我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子,声音是什么样子,同时就知道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内在的精神都是一样。

[p23] 虽然因为它的功能不一样分了眼耳鼻舌身,分了六个、八个、九个,但实际上是一体,所以它不需要通过任何其他的。眼睛看到什么意识一下子就知道了,耳朵听到什么意识也就知道了,全部知道,所以内在的精神都是一体的。知道的这一部分叫什么呢?佛教里面叫作自知,就是说自己知道了,简单地说就是这样。

[p24] 我们眼睛看到外面世界的时候,我们的意识它自己就知道我的眼睛看到什么了,它不需要通过其它的,它不需要通过推理,它不需要问其他的人,它自己就知道了,叫作自知。所以我的视觉和我的听觉,跟我的意识,这就是一个三角形的东西,这个之间有自知,所以我不需要问其他人,我立即就知道了。

[p25] 比如说三个人,第一个人的视觉、第二个人的听觉、第三个人的意识,因为这三个之间缺少连接,都不是一体,都是不同的意识、不同的精神,所以第一个人看到什么,第二个人听到什么,第三个人就不知道,不知道的原因就是这三个不是一体。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虽然分了六个、八个、九个,但都是一个,所以自己很清楚的,这个部分叫作自知。

[p26] 精神这一块,佛教分析得非常非常透彻,研究得非常非常到位,如果没有这样的解释,意识这一块根本没有办法解释的,所以科学家到目前为止非常的头疼,以前科技没有这么发达的时候,把这一块忽略了,后来高科技越来越深入,然后心理学还有其他很多的领域当中,经常都遇到意识的一些特殊的活动,过去大脑的解释方法没有办法解释了,所以,现虽然主流的科学还没有把意识像佛教这样去讲,但是我想应该是很快了。

[p27] “如眼识生时”

[p28] 眼识诞生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眼睛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是怎么样看到的呢?

[p29] “若具五缘而则得生”

[p30] 如果具备五种因缘就能够产生视觉。也就是说具备了五个条件,我们的眼睛就可以看到东西,是这个意思。

[p31] “云何为五”

[p32] 五个条件,五个因缘是哪五个呢?

[p33] “所谓依眼、色、明、空、依作意故”

[p34] 依眼是什么?眼睛看到东西的时候,除了外面的光这些东西以外,还有一个依靠的东西,佛教里面叫作眼根。眼根从医学上讲就是视网膜,还有里面的晶状体,还有眼睛最关键的几块物质。眼根本来是物质,这几块叫作眼根,就是说眼睛看到东西的时候,发挥最关键作用的物质叫作眼根。

[p35] 依眼,看东西的时候,要依赖眼睛。没有它,即使外面的光等一切条件都有了,但仍然看不见。“依”就是依靠,依靠什么呢?依靠眼、依靠色、依靠明、依靠空,还有依作意。

[p36] 这个中间都需要有个点,古文没有标点符号,但是这个点还是需要的,这个佛经上面后面的几个点都没有了,比如说眼和色,色和明中间有个点,后面的都应该有的。第一个是眼,第二个是色,第三个是明,第四个是空,第五个就是作意,就需要这五个。这里讲它要依靠这五个。

[p37] 第一个,眼是什么呢?我们刚才讲了,眼根就是眼,色就是外面的物体。比如说我们要看一朵花,那这个花就是色,就是物质;第二是明,就是光,明就是光;然后是空,这个中间不能有东西隔阂,否则就看不见,不能有什么障碍,就是这个空间,比如说我要看墙壁上的某一个图的话,这个中间应该是空的,我就可以直接看得到。除了玻璃以外,其他东西在中间隔阂会让我看不见,所以需要有空间。然后还有一个作意,下面再解释作意是什么。

[p38] “眼识得生”

[p39] 五个条件具备了,眼识它才能够诞生。

[p40] “此中眼则能作眼识所依”

[p41] 其中的这个“眼”就是眼根,眼识诞生的时候要靠眼根,凭借眼根的力量然后诞生,所以叫作依。

[p42] “色则能作眼识之境”

[p43] 境就是外境,作为外境。

[p44] “明则能为显现之事 ”

[p45] 显现,物质有光才能够显现,没有光则不能显现。黑暗当中我们人类的眼睛看不见,所以需要有光。

[p46] “空则能为不障之事 ”

[p47] 没有障碍,如果中间有障碍就看不见。

[p48] “作意能为思想之事”

[p49] 思想之事是什么意思呢?思想,这个地方不能以我们现在的“思想”的意思去理解。思想的意思,比如说我要去看一个东西的时候,我想看右边、我想看左边,这也是我想看,但不全部是这个。有些时候我没有这种想法,我没有想到我要看左边看右边,但是也会看。那么准确地说它是什么呢?

[p50] 比如说意识它停止工作了,昏迷状态的时候,比如说光、物质、眼根,都没有受到任何的损坏,都在,但是因为意识它不支持了,所以人的眼睛在昏迷的时候看不到,所以需要意识的支持。有意识,正常的时候,虽然不是意识去看,但是意识它没有受到外面的影响,正常的时候是我们的眼睛去看,这两个也就说明,人的意识跟视觉实际上是一体的。

[p51] 所以意识昏迷了,或者是深度睡眠了,就看不见。所以这个力量叫作思想。这里的思想是这样理解。平时“思想”这个词的理解概念和这里有一点点不一样。“思想之事”,这种思想有些时候也可以就是我想看,我想看一朵花,我想看月亮,我想看电影,这样子的想法有时也有,但不仅仅是这一点。这五个条件具备了,然后就可以看到。

[p52] “若无此众缘”

[p53] 众缘,就是这五个缘。

[p54] “眼识不生”

[p55] 眼识就不能生了,其中一个不存在,眼识就不能生了。

[p56] “若内入眼”

[p57] 入就是眼根。

[p58] 六触或者六入之前已经讲过了。你们要把十二缘起一个一个的背下来,然后十二缘起怎么样分布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哪些属于前世?哪些属于后世?其中无明是什么?行是什么?识是什么?名色是什么?触是什么?受是什么?这些都必须要清清楚楚的。这样以后,我们下一次讲十二缘起修法的时候有用。修的时候这些必须要全部背下来,不然的话,那个时候去看一下书,然后再去打坐,这个是不可能的。任何的打坐,打坐的时候不能看书。所以所修的这个内容,之前一定要很熟练,这样以后才能够打坐。

[p59] 我们通过十二缘起可以修很多很多的法,一个是可以修寂止,通过十二缘起可以修寂止。另外一个,可以通过十二缘起修胜观。胜观不是升官发财,是通过这个来修空性。因为我的发音不准,你们不要以为修十二缘起是升官了,可以发财了。

[p60] 我们通过这个修法可以修很多很多其他的法,但是如果十二缘起都不知道是什么,连十二缘起的顺序都不知道是什么,那这就没办法修了。所以大家要反复地去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十二缘起一个一个到底是什么,无明是什么,哪一些属于前世,哪一些属于后世,还有十二缘起当中哪些属于因,哪些属于果,简单地说,前面的都是因,后面的都是果,但不仅仅是这一点,十二个我们可以分前世的因,这一世的果;这一世的因,下一世的果,这些怎么分,都一定要熟练。

[p61] 佛经里面有很多十二缘起法的修法,但是都来自于《稻秆经》。所以我们先把《稻秆经》学会精通了,到时候具体的方法学一下就可以了,内容就已经很清楚了。也许因为我们讲的时间比较长,现在这个讲完,前面都已经忘掉了,有这个可能。一个论后半部分讲完的时候,前半部分忘掉,这样太可惜了,所以要反复地看。

[p62] 我们学了这个理论,到时候要去修;不能修的理论,我们就不用去学了。有些比如说跟修有一定的关系,它虽然不是一个具体的修法,但是跟修法相关的知识理论,不能不学,要学。但是如果根本不修,只是学这个理论,那我们就像大学里面的宗教课一样,只是研究而已,只学不修,这样没有意义。所以大家要做好准备,十二缘起一个一个的名称是什么?为什么叫无明?为什么叫行?无明是什么?行是什么?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要把这些反复地学。

[p63] 之前学过了六入当中的眼根,实际上眼根就是六入当中的一个,六入之一就是眼根。

[p64] “若内入眼,无不具足。”

[p65] 比如说眼根它没有任何的损坏,是正常的,一切都正常。这样就叫作无不具足。都具足了,不仅仅是这个眼根,还有其他的是该具足的都具足。

[p66] “如是乃至色明空作意,无不具足。”

[p67] 都具足,都具备了,全部该具备的都具备了。

[p68] “一切和合之时”

[p69] 这些因缘都具备了,和合的时候。

[p70] “眼识得生”

[p71] 这个时候我们的眼识就诞生、产生了。除了眼识以外,耳鼻舌身都是一模一样。然后又说,虽然是因为这些因缘和合的时候,它是它自己诞生出来的,但没有什么造物主。这些眼识,还有这些因缘,它们都没有“我要发挥什么?我要怎么样诞生?”这样的想法,这个之前都讲过很多很多次了。

[p72] “彼眼亦不作是念,我今能为眼识所依。”

[p73] 眼根不会想“我能够作眼识的依处”,它有没有这样的思维呢?没有。它就是一个物质,它没有思维。

[p74] “色亦不念,我今能作眼识之境。”

[p75] 我们看一朵花的时候,这个花它会不会想“我能够作为眼识的对境”,它会不会这样子思维呢?当然不会思维,这朵花是没有思维的。

[p76] “明亦不作念,我今能作眼识显现之事。”

[p77] 光明,光它有没有这样的思维?也没有。它会不会这么思考呢?它也不会,它没有这种思维。

[p78] “空亦不作念,我今能为眼识不障之事。”

[p79] 空间本来是什么都没有,更不可能思维。它也不会这样思考。

[p80] “作意亦不作念,我今能为眼识所思。”

[p81] 作意,这个作意是意识,它是有思考的,那它会不会这样想呢?它也不会这样想,它只是想“我想看一下这朵花,我想看个电影,我想看个什么……”它只是有这种想法,但它没有 “我能够作为眼识的所依或者条件”,它没有这样想,它只是想看一下外面的某一个东西而已,所以它也没有这样的思维。

[p82] 前面都是因,现在讲果,果有没有这种思维?

[p83] “彼眼识亦不作念,我是从此众缘而有。”

[p84] 它有没有这样想“我是这么多的因缘当中产生的”,它有没有这样思维呢?没有,都没有,因和缘它们都没有这样思维。

[p85] “虽然,有此众缘,眼识得生。”

[p86] 虽然,意思就是说,虽然没有这样的思维,但是这些因缘和合的时候,眼识它会诞生。意思就是说这个世界、外面的大自然的规律、内在我们的精神、人体的这些各种各样自然的变化,这些都是自然的规律。这个规律不需要任何人事先去想,想好了再去设计,设计好了以后,这些内外的东西再按照它的思路、它的设计、它的策划这样去变。有没有这样呢?没有这样。没有这样的人,也没有这样的神,所有的物质都有自己的因,就有自己的果。

[p87] 所以我们行善,我不需要考虑“我虽然行善了,会不会有造物主或某一个神到时候不让我享受这个善的果报”,或者说“我虽然造罪了,但会不会某一个万能神或造物主不让我受苦”,这样的想法是不可能的,是妄想。凡是有这个因和缘,一定会有这个果,所以到时候任何人都救不了,没有一个人格化的鬼或神,或者大自然某一个身体的力量这样的东西来救你。如果你想救,就自己去救,自己去创造更好的条件,更好的条件创造了以后,这些条件一定会发挥好的结果,那个时候,你就不需要看任何鬼神的脸色,自己去做就可以了。

[p88] 所以一个人的命运完全自己可以掌控。如果行善,任何人都不能让你堕地狱。如果造罪,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帮助。所以一切都要靠自己。这是佛教非常关键的一个观点,佛教跟其他所有宗教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这样。

[p89] 佛教没有说我可以帮助你,你来相信我,然后你的所有东西都包在我身上,我来处理,没有这样,佛陀不会这样。如果你自己做不好,你一定会倒霉的,谁也帮不了你。佛说,我也只能教你怎么去做,什么样的事情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这个我可以告诉你,但是做或不做还要看你自己,如果你自己不去做,佛也没有办法,神也没办法,谁都没办法,所以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p90] 今天我们好的这些,是我们自己做的,自己在享受;不好的、痛苦的,也是自作自受。如果自己没有做过,永远不会遇到无因无果的倒霉,或者无因无果的幸福快乐。

[p91] 世俗人说的天上不会掉馅饼,就是这个意思。确实不会掉,有因有缘才会掉下来,无因无缘不会掉。如果希望自己什么都不做,天下就掉一个馅饼,这是妄想,没有用的。

[p92] 所以佛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因缘来决定,如果你想解脱,或者想幸福快乐,那么你现在就去创造幸福快乐的这些条件。佛说,这些条件我可以告诉你,你也许不知道,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因果,你可能不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但是你做或不做,佛也没办法。这就是佛教的一个原则,这些非常重要。

[p93] 佛教还说,有些人他虽然不相信佛,他不是佛教徒,他不皈依佛门,但是如果他行善,他是一个好人,比如说一个唯物论者,根本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他心地非常善良,是一个非常好的人,这样的话他帮助人做好事当然有果报,果报是什么呢?他虽然不相信善恶因果,但是他在创造一些善的因缘,所以未来他也有一定的好报,就是这样,这一切都是因和果的关系。

[p94] 所以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尽量地去给自己的未来创造一些好的条件,创造一些好的因缘,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去积累资粮、行善,这样以后,未来要不就是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可以解脱,如果这些都不行,那也可以享受人天的福报。

[p95] 如果今天我们不去做任何善事,希望未来发生一些奇迹,什么都不需要做,直接某一个万能神替我背所有的罪,然后让我可以走后门,这个是不可能的。人类的法律可以这样,人类的法律是站在人的立场,从人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制定的一个规矩,但是全人类、全生命,六道轮回所有众生大家所有的法律——因果,因果规则不是站在人的立场,也不是站在动物的立场,它非常客观公正,谁违背了因果,谁就要去受这个果报,没有办法走后门,除非是做了坏事,后面做好事来补,把前面不好的东西抹掉,这叫作忏悔,除了这个方法以外,没有别的方法。

[p96] 《稻秆经》也一直都在强调,这些因缘都是这样诞生的。但是这些因缘,它们不会去想“我要去做什么什么,我是怎么怎么来的”,它们没有这样的想法。虽然它们没有这样想,但是因缘和合的时候,不论我们欢迎不欢迎它,都会发生,这叫作因果。

[p97] 反复反复的讲就是让我们知道这个道理,这个道理非常重要,最后这个理论我们要落实到生活工作当中。我们很多人经常喜欢说“要对自己好一点”,对自己好一点是对的,没错,要对自己好,我们对自己都不好,对别人好是不可能的,所以首先要对自己好。对自己怎么样好呢?不要给自己创造未来受苦倒霉的因缘,不要去种这样的因,不要去播这样的种子,对自己好,就不要留这样不好的东西,尽量地给自己创造一些好的条件,播一些好的种子,这样到时候我们有福可以享受。这个就是佛的因果观,这就是缘起观,非常重要。

[p98] “有此众缘,眼识得生,乃至诸余根等。”

[p99] 其他的除了眼识以外,耳根、鼻根都是一样。

[p100] “随类知之”

[p101] 我们可以以此类推,就知道其他都是这样,道理都是一样。

[p102] “如是无有少法而从此世移至他世”

[p103] 从宏观的角度看,比如说我们一个人,从这个地方死亡,投生到另外一个地方,就像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移民,移过去移过来一样,一个人从东方移到西方,由西方移到东方这样,表面上是有的,但实际因果关系当中有没有这样的移至?没有,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移动,任何一个东西当下诞生了,诞生的同时就消失了,永远都不会再出来,所以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移。

[p104] 这个和量子力学当中讲的完全一样。过去的物理学认为,比如说一个原子核的周围,电子在轨道上绕着它转;比如说我们的地球,在它的轨道上绕太阳转;月球在它的轨道上绕地球转,过去物理学家的观点,微观世界当中都是这样绕,退一步来看,到现在也可以这样讲,没有问题。

[p105] 但是进一步去看的时候,不是这样,没有什么东西在绕,为什么呢?任何一个电子诞生的时候就没有了。还有一个更奇怪的事情,比如说观察的人看什么地方,这个电子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它根本没有一个轨道,这叫作测不准。所以在这个时候,微观、超微观里面人的意识就参与进去了。人的意识参与进去以后,实际上这个时候人的意识在改变它的轨道,似乎就是这样。但是这些东西目前说不清楚,有些东西还是会有变化,还要进一步的发展,到目前是这样。

[p106] 不管怎么样,佛教很早以前就在讲,我们曾经也讲过很多次,这个粒子在佛教里面叫作微尘,是最细微最细微的,尘是很小很小的,用现代的话来讲叫粒子。它不会讲微尘在转绕,它讲生灭,这就更接近量子力学,就是说在某一个位置上诞生了一个粒子,诞生了以后,它就在这个位置上消失了,消失了以后不知道去哪里了,实际上哪儿都没有去,它就消失不存在了,然后在另外一个地方又诞生了一个微尘。

[p107] 过去的话认为,这里消失的跟这里诞生的这个中间连接起来,他认为在转,现在知道实际上没有转,这个消失了,然后另外再诞生了一个,这里就是讲这个。没有任何东西从这个地方移至到其他地方,这里的因消失了,那里的果诞生了,这中间没有什么东西从这里移到其他地方。

[p108] 但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当然有,我们人从这个地方,从无始以来轮回到现在,怎么可能没有移至呢?人死了以后又投生到另外一个地方是有的。但这些都是我们昨天讲的旋火轮,大家一定要记住,当你们遇到一些困扰的时候,这个旋火轮一定会出现在你们的眼前,然后加持你们一下子就想明白,这个世界就是由无数旋火轮构成的。

[p109] 刚才我们讲,比如这个电子没有绕原子核,退一步来看,它有绕,现在也有,但这个就像旋火轮一样。我们的眼睛远处看旋火轮是一个环形,但是实际上如果比我们肉眼的速度更快的东西一看,它不是一个环形的,就像我们照相机快门设成很快,一拍,拍下来的图里面没有环形的东西,只有这么一块,有些时候就只有一个点。因为快门很快,所以它拍下,在它镜头里面没有环形,但是镜头快门的速度设得比较慢的话,镜头也会像人的眼识一样,虽然它不会有错觉,但是它的记录是错的。

[p110] 觉受,照相机的镜头不会有,眼识,视觉它没有,但它记录错了。所以我们都是这样,所以这个世界是无数的旋火轮构成的,这个一点都不困难。

[p111] 比如说物理学的科学家都会说,这张桌子就是原子,原子内部就是原子核周围电子在绕,现在也可以这么讲。再深入的话就不是这样子,如果不深入,还在以前的层面去看,是这样的。所以无数个旋火轮构成了一张桌子。但是我们的眼睛看不出来它是一大堆的旋火轮,我们看起来它非常真实,是我们眼睛的问题。

[p112] “如是无有少法”

[p113] 法在这个地方就是事物的意思,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事物”,法就是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物质。法在梵文里面叫作dharma。 dharma的意思有很多很多,这个字里面有很多的内容,所以有些时候佛法也叫作法,有些时候比如说像法律、戒律也叫做法,有些时候这张桌子也叫作法,有些时候人的运动也叫作法,所以它是多义词。

[p114] 我们翻译过来以后,很多时候佛经里面有这个“法”,这个时候这个地方,法不是法律,不是佛法,不是戒律,是什么呢?就是事物,就是物质。

[p115] 如是无有,就是没有少许的东西、一点点的事物,从这个地方移至到另外一个地方。一点点的,哪怕就是一个微尘、一个粒子这么小的东西,都没有从这里移至到另外一个地方,没有这样的东西。为什么这么讲?当下我们看到的,它消失了,不存在了,另外一个东西又诞生了,这个我们之前讲过。

[p116] 有一个比喻,比如说晚上这些楼上面有很多的灯,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实际上这些灯都是一个个小灯泡排列起来的,通电以后,第一个灯泡亮了,然后熄了;第二个亮了,熄了;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实际上没有什么东西从这里到另外一个地方,但是我们的肉眼看起来,这个光是从一个地方走到另外一个地方。

[p117] 比如说看成都环球中心上面的那个光,每天都是从左边到右边,从右边到左边。实际上没有什么东西从左边到右边,是我们视觉产生这样的感觉,人家知道我们的视觉是这样,所以故意设计一个这样的东西给我们看。实际上没有一个光从环球中心的左角到右角,没有一个光这样过去,是很多不同的灯泡一起排列,一个熄,一个亮,一个熄,一个亮,做得非常的好,所以我们产生了这样的错觉,除了这个东西以外,没有任何东西。

[p118] 少法,就是说少许的物质,一点点的东西都不可能从这里移到另外一个地方。这里的东西没有了,那里又诞生了一个,但是我们以为那边诞生的,就是这边消失的这个东西,我们认为这个东西从这边走到那边,移至到那边了。

[p119] 我们不认为这个地方消失了一个,那个地方又诞生了一个新的东西,我们认为那边的东西实际上就是这边的东西,位置不一样了,刚才在这里了,现在已经到另外一个地方了,我们把刚才在这个位置的,和现在在这个位置的东西,当作一个东西,认为这个移到这里了,实际上没有,这边位置上的东西消失了,那个位置上因为因缘和合,新诞生了一个东西而已,这个中间没有任何的东西在移至,所以“如是无有少法”。

[p120] “而从此世移至他世”

[p121] 没有少许的东西从这一世移至到他世。

[p122] “虽然”

[p123] 实际上是这样。但是。

[p124] “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 ”

[p125] 全部因缘都具足的时候,显得一个东西迁移至另外一个地方那样。

[p126] “业果亦现 ”

[p127] 我们现在造了业,未来就有果。因为现在的因和未来的果连在一起,有因果关系,看起来是这样,但是实际上没有。

[p128] “譬如明镜之中,现其面像”

[p129] 我们照镜子的时候,人的面像在这个镜子里面看得到。

[p130] “虽彼面像,不移镜中。”

[p131] 我们人的面相是不是移至到这个镜子当中呢?当然不是,我人在这里,面在这里,不会移至到这个镜子当中。

[p132] “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面像亦现。 ”

[p133] 虽然人的面没有移至到这个镜子里面,但是这些条件具备的时候,和人的面一模一样的东西,可以在这个镜子当中显现出来。

[p134] “如是无有少许从于此灭,生其余处。”

[p135] 这个地方灭了,然后就生在另外一个地方。比如说一个人从这个房间走出去,走出这个门以后,在这地方人就不见了,但是他在外面的走廊里面、过道里面就显现了。我们认为,这个人从这个地方死了、消失了,然后六道的另外一个比如说动物、天人,另外一个东西出现了,出现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个人从这个地方移至到另外一个地方,我们一直这么认为。但是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东西从这个地方移至到其他地方,我们必须要知道,微观世界或者超微观世界里面才是这样,宏观世界不是这样。

[p136] 我们很多人可能想“我们没有必要去讲什么微观世界、超微观世界,微观世界我们从来也看不到,超微观世界我们也看不到,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个宏观世界,宏观世界里面有就可以了。宏观世界里面东西可以已知,有因有果,不就可以了吗?”

[p137] 从这个角度,我们不想再深入了解的话,当然可以,这个就叫作人天乘。不要考虑那么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追求人天的享受就可以了。

[p138] 但是如果要想明白、想了解清楚,就必须知道这个宏观世界实际上是微观世界变化出来的一个错觉、一个虚拟的世界,是微观世界变化出来的虚拟世界。

[p139] 我们的五个感官非常非常愚蠢,它根本没有办法识别到真相,所以它认为是真实的。如果不想突破这些,满足于现状,这样就可以了,不要去思考这些。这就是我们世俗人所谓的积极向上。就是在这个圈子里面不突破的情况下做一些事情,佛教认为这个根本不叫积极向上。要积极向上,就要把这个虚拟的世界突破、超越,如果有这样的胆量、有这样的态度,才叫作积极的态度,其他都是消极,是真正的消极。

[p140] 不敢去突破,满足于现状,不积极向上,永远都活在这个虚拟的世界当中,沉溺于虚拟世界给我们变化出来的一些少许的幸福快乐当中,然后什么都不去追求,这样叫作真正的消极,沉迷于眼前的这一点,不积极向上。

[p141] 佛教认为在这个圈子里你再努力、再怎么样也好,如果没有更高追求,那么这些都是消极、不积极向上。积极向上就要把这个虚拟的世界突破,追求更完美的世界,更超级、超越的智慧,这样才叫作积极。

[p142] 这两个世界、两个层次永远都在一起,像道教讲的阴和阳一样。比如说这个地球上永远都是热和冷、夏天冬天、白天黑夜,同样我们佛教讲的显和空,也就是世俗和胜义。世俗谛和胜义谛这两个世界也是永远都在一起,所以这些东西:阴阳、世俗胜义、显空,这些都是离不开的,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东西构成的。

[p143] 比如说这个宇宙,暗物质——人看不到的物质,正常的、我们看到的物质和暗物质,这些物质构成了这个宇宙;阴和阳构成了万事万物,包括人、动物、这个世界;再更深层次地去看,就不是一个热和冷,不是一个黑和白,不是一个阴和阳,而是空与显,现空无别、明空无别、觉空无别,这些都是阴和阳,阴和阳是非常非常基础的,是非常低级的,是在这个幻化的世界当中的一种说法。把它再升级再升级以后,这个阴和阳最后到了我们如来藏的空和觉,觉空无别就是大圆满的最高境界。

[p144] 实际上这个世界从我们眼睛看到、感官接收到的,到最后佛的智慧的境界,两个一直都是不分开的,所以二谛不分、阴阳不分就是这样,这个世界的规律就是这样。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样构成的,阴和阳、明和空,或者觉和空。

[p145] 但是传统文化,比如说道教也好,其他也好,都在讲这个,但是还没有想到这个虚拟世界突破了以后的这些层次。在这个虚拟世界的范围内,大家都讲阴和阳、黑和白等等,都是这样,所以我们必须随时都要想到两个世界。

[p146] 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是真实的,一个世界是虚拟的,虚拟世界里面再努力再用功,所得到的是很小的。我们的付出和所得不成正比,付出了很多很多,但得到的东西不多,所得到的东西,走的时候全部要还给这个世界,自己什么都带不走,所以这个虚拟世界当中的付出和努力很多都是徒劳,很多都没有太多的用,所以佛就建议我们突破这个世界。

[p147] 这个世界突破了以后,还有存在阴和阳,但是这个时候的阴和阳,不是我们虚拟世界里面的阴和阳,这个时候它是另外一个,这个时候我们人完全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p148] 物质也有这样的力量,一个这么小的粒子,它可以摧毁一个这么大的建筑物,一栋楼甚至是更多的地方,原子的力量爆炸了以后大家知道的,这个叫作物质的力量不可思议。如果我们的技术能够达到,这个物质完全可以做到各种各样的可能,这些可能性都存在。

[p149] 精神也是这样,突破了这个以后就可以达到一个非常高的境界,这个是只有佛教才讲的,没有任何其他的宗教或者是传统文化讲。当然可以找到类似的一些词,但是这些词我们去了解研究,它到底在讲什么?都不是在讲这个,只是这些用词稍微有点像,所以这是佛教特有的。

[p150] 宗喀巴大师赞佛的时候,以缘起来赞佛,为什么以缘起来赞佛?其他的比如说神通、各种各样神变都不是,佛以这样的公式或者这样的逻辑可以解释万事万物,从这个虚拟世界到最后佛的境界,所有这样的过程、层次,都用因缘的思路,把全部都打破了,全部都打通了,这个就是佛的特点,所以宗喀巴大师从这个角度去赞佛。

[p151] 这里面讲没有任何少许的事物从这里灭了又走到另外一个地方。这里灭了,它结束了,另外一个地方诞生的完全是一个新的东西。但是这两个中间的变化很快,所以我们分不出,我们认为这两个是一个,我们认为这东西从这个地方移到另外一个地方,我们一直都是这样的想法,实际上不是这样。

[p152] “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业果亦现。”

[p153] 全部具足,所以业果亦现。虽然没有从这个地方移至到其他地方,但是因缘和合的时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到时候也会显现。

[p154] “譬如月轮,从此四万二千由旬而行。 ”

[p155] 月亮离我们地球有多远呢?佛教说有四万二千由旬。“由旬”是音译,它是印度梵文里面的一个计量单位,在中文里“由旬”是外来词。一个由旬有多长多远呢?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准确的是什么呢?《时轮金刚》还有《俱舍》讲得非常清楚。

[p156] 佛教认为两千年前到现在这么几千年的人的身高没有太大的变化,差不多。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的高矮都会有一些变化,比如说几万年前等等,佛教有这样的说法。

[p157] 用我们现代人的身高来看,由旬是多长呢?一个人的二十四个手指的宽度等于一肘,你们自己可以去量,完全是这样的。不管你个子多高,你自己的二十四个手指的宽度就是你的一肘——从手肘关节到中指指尖。二十四个手指的宽度叫一肘,然后每四肘是一肱,一个肱就是把手臂伸平以后,两个中指指尖的距离。那么这样的话,比我个子再高一点的人,一个肱大概有两米左右,比两米再长一点,再短一点都有,一般是两米左右。然后再下面,比如说一个手指的宽度是多少呢?它是从微尘开始算起来的,但这些我们不需要了,在现实当中一个手指的宽度作为一个基本的单位,这样算就可以。

[p158] 每二十四个手指的宽度作为一肘,四肘等于一个肱,然后四千个肱等于一由旬。那这样的话,比如说我们现在一个肱是两米,比我这个身体再高一点点就可以达到两米,两米作为一个肱这样算的话,四千肱就是8公里,一个由旬是8公里。然后8公里乘以42000,这样就是336000公里。

[p159] 佛教说月球离我们多远呢?地球跟月球的距离是多少呢?这样算的话,就是336000公里。这个跟现代的有一点点出入,出入不大,月球绕我们地球的轨道不是圆的,是椭圆形的,所以有近地点和远地点,近地点离我们最近最近的大概就是360000公里,佛教讲33.6万公里,这样大概有两万公里的出入。

[p160] 但佛经里面的说法这个地方是这样子,但是另外一个地方可能会变的。这个对于不同根基的人会有变的,但这个出入不大,只有两万公里的出入,两万公里怎么出入不大呢?地球才有四万公里,这怎么不大?是呀,但是天文数字里面,两万公里不是很大的差距。所以月亮到我们的地球,有336000公里这样的距离而行。

[p161] “彼月轮形像,现其有水小器中者。”

[p162] 虽然这个月亮在这么远的地方绕地球,但它的形象“现其有水小器中者”,就是说我们地球上的小器具,碗和锅等凡是有水的这些器具容器里面都有月影,都有月亮的形象。每一个有水的容器当中,都看到一个月影。

[p163] “彼月轮亦不从彼移至于有水之器,虽然,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月轮亦现,”

[p164] “虽然”就是但是。月轮是不是从三十三万多公里移至到这个小容器当中呢?当然不是,它不是来到了这个小容器当中,虽然不是,但是因缘具备的时候,地球上的每一个湖泊、每一个有水的小容器乃至碗当中都有月影,它不是月亮移至到这个小容器,但是因缘和合的时候就是这样。

[p165] “如是无有少许从于此灭而生余处,”

[p166] 同样的,在这个地球上,比如从人间消失,然后从动物当中出现,或者从动物当中死亡,从人间诞生,深入观察的时候,没有这样。表面上当然有,有六道轮回,都在轮回,都有,但是深入观察的时候,这些都是错觉,都没有。

[p167] “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

[p168] 虽然是这样,虽然根本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根本没有因果关系,但是因缘具足的时候就是有。我们看到的就是有,有这个因和缘,就是规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就是永远都不变的规律。

[p169] 但是如果你要去找到这个规律,为什么是这样?深入观察的时候,发现根本没有这些,看不到因果关系,这中间没有因果关系。但是这些因缘,这叫作因缘和合,因为它没有实际的真实的因果,所以叫作不生不灭。虽然是不生不灭,但是我们感官的层面看,有生有灭。所以这个当中有阴和阳的存在,空和显的存在。

[p170] 然后又是另外一个比喻。

[p171] “譬如其火,因及众缘若不具足,而不能燃。”

[p172] 比如火,因缘不具足的话,它不能燃烧。

[p173] “因及众缘具足之时,乃可得燃,”

[p174] 它的因还有它的缘具足时,这个时候火就会燃起来,这是一个比喻。

[p175] “如是无我之法,无我我所。犹如虚空。依彼幻法。”

[p176] 这个之前已经解释过了,这样如梦如幻的,这个地方的“法”也就是物质这样的东西。

[p177] “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所生之处入于母胎。”

[p178] 这个时候会投胎。包括投胎,还有万事万物的因和果,包括我们的善恶因果,观察的时候都不存在。但是这个虚拟的世界当中,它们不但存在而且有规律。

[p179] “则能成就种子之识。”

[p180] 种子之识我们之前已经解释过了。

[p181] “业及烦恼所生名色之芽。”

[p182] 这个时候,在业和烦恼的帮助下,名色也就形成了。

[p183] “是故应如是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

[p184] 这个之前讲过了,这个叫作缘相应法。

[p185] 然后下面的五个原则性的五个规律、五个法则,我们在讲外因缘的时候也讲过,现在内因缘也是一样。

[p186] “应以五种观内因缘之法。云何为五。不常。不断。不移。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

[p187] 这五个我们讲外因缘的时候讲过,现在是内因缘,道理都一样。

[p188] “云何不常。”

[p189] 为什么是不常呢?

[p190] “所谓彼后灭蕴。”

[p191] 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一下,“后灭蕴”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人临终的时候、断气的时候,我们生命的最后一个瞬间,这个时候人的五蕴叫作后灭蕴。后就是最后的意思。人死亡前一瞬间叫作后;这个时候开始要死亡了,所以叫作灭;蕴就是这个时候的五蕴,所以叫作“后灭蕴 ”,要这样理解。

[p192] “与彼生分各异。”

[p193] 生分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投生了,投生的时候也同样有五蕴,那么诞生的这个部分叫做生分,生分是这个意思。灭的部分和生的部分,死亡的部分和诞生的部分,就这个意思。

[p194] 与彼生分各异。这两个完全不一样。比如说一个人死亡了,投生到天界,他最后的这个后灭蕴是人的五蕴,然后彼生分,他生的部分,诞生的部分是天人的五蕴。天人的五蕴和人的五蕴是各异的,完全是不相同的东西,所以当然不是常。常是什么?没有变化的才叫作常。现在已经有变化了,人变成动物,动物变成人,人变成天人,天人变成其他的,都是有变化,所以这个不是常。

[p195] “为后灭蕴非生分故。”

[p196] 后灭蕴就是人最后的这个五蕴,临终时候的五蕴,生分就是他投生以后的,投生到天界时候的五蕴,就这个部分,这部分是不一样的。“非生分”,不是过去的这个。

[p197] “彼后灭蕴亦灭,生分亦得现故。”

[p198] 他最后临终时候的这个五蕴灭,然后生分,生分就是第二个诞生的,一般都是中阴身。这个时候得现,这个时候就诞生了。

[p199] “是故不常”

[p200] 所以叫不常,这个我们大家都非常容易理解了,不常。

[p201] 然后不断。

[p202] “云何不断。非依后灭蕴灭坏之时。生分得有。”

[p203] 这个意思是说,如果我们观察,是不是最后的这个五蕴灭了以后,从灭就诞生了中阴身的身份,是不是这样呢?

[p204] 不是这样,观察的时候,灭也不能生,不灭也不能生,灭和不灭都没有因果关系。灭的话,我们昨天讲过了:一个是先一个是后,一个存在一个不存在。存在和不存在,物质和非物质之间没有办法关联,没有办法建立因果关系。如果不灭,就同时存在了,同时存在更不能是因果。

[p205] 这个我们以前讲外因缘的时候也讲过非自作、非他作,昨天讲内因缘的时候也讲过了,大家应该比较清楚。这个特别重要,大家要反复地去思考。我们思考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思路不能有错,思考的方法错了,结论都是错的。所以这个逻辑不能有错,逻辑错了结论当然是错的。

[p206] 比如说我们都是佛教徒,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想:“我现在不需要因为佛经这么说了,因为龙树菩萨这么说,因为释迦牟尼佛这么说,所以我要这么讲,不需要这样。”

[p207] 如果你有其他更合理、更有说服力的逻辑,你也可以说出来。有没有?我们要去思考,也可以问一问其他人,其他人有没有?如果他有,我们也可以交流一下,换句话说,我们也可以辩论,就是这个意思。

[p208] 这个思考它不是固定的思考。比如说一个模式化的东西,然后佛教给我们一个固定的思路,一定要通过这种方法去思考,那当然得到的结论是它给我设计的这个结论。这个没有必要,没有意义,这有什么意义呢?

[p209] 比如说我们通过这样的思考去探索是在追求真理,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追求真理,如果这个当中全部都已经设计好了,一定要按这个思路去想,不允许有别的思考,这样有什么意思呢?那这样干脆不要思考了。一开始的时候,这个结论告诉我们,我们就这么去想、服从,不就可以了吗?不能这样,所以佛教里面诞生了《中观》、《因明》,全部都是去思考。佛教这个方面跟其他的宗教完全不一样。

[p210] 所以不要一开始的时候就告诉我们这个结论,结论我自己可以得。如果我们找到其他的思考方式,当然都可以。唯物论讲的或者其他宗教讲的都可以,不论什么样的思路,只要是准确的都可以。

[p211] 准确不准确谁说了算呢?这也是一个问题。准确和不准确在现实生活当中,停留在这个宏观世界的时候,我们的感官有一定的权威,所以我们世俗人也说眼见为实。眼见为实在虚拟世界、宏观现实生活当中可以接受,它有权威,所以它说了算。

[p212] 超越了它的境界谁说了算呢?这个时候因为已经超越了它的范围,它不是权威。比如说微观世界、超微观世界,谁比较权威?我们的眼睛和显微镜当中,当然是显微镜权威,肉眼不权威。超越显微镜的范围以后,谁权威呢?然后就有更高的智慧,更高的智慧这个时候才是权威的。

[p213] 所以我们的这个肉体、我们的感官,在现实生活当中不进行任何观察的时候,似乎它特别准确,特别有权威,但是一开始观察的时候就漏洞百出。它虽然有漏洞,但是现实生活当中这些漏洞是没关系的,允许有的,它不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它本来就是在这个虚拟层面上,都在这个层面上,所以不会影响。

[p214] 如果通过我们的眼睛来探索真理,这个完全不可能的,我们为什么有天文望远镜?为什么有电子显微镜?因为我们的感官不权威,所以就诞生了这些东西,如果我们的感官权威了,这些都不需要,讲空性的时候,我们的感官就更加用不上。

[p215] 所以佛教因明里面这叫作量,就是汉语里面的“量”,也可以这样解释:量就是去衡量长度、重量的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一个物质,比如说我们称重量的秤叫量,测量长度的尺子也叫量,然后我们去量这个世界本质的智慧也叫量。

[p216] 有很多很多不同层次的量,我们人的感官、特异功能者的感官、天人的感官,然后佛菩萨把我们的感官提升以后的这个量,这些都是一个比一个好。这个就像我们的肉眼跟显微镜,普通的光学显微镜跟电子显微镜的区别。所以,如果要探索这个世界的本质的话,仅是我们的感官根本一点都不够用,需要有更多的东西才可以。

[p217] 所以这些量最后决定什么是标准,不同的层次上需要有不同的量,这个时候我们的感官根本轮不上,没有它说话的地方。比如说显微镜的范围当中,我们的肉眼轮得上吗?它的结论完全错误。所以这个时候有不断,就是这样。

[p218] 从这个层次去观察,我们的五蕴,后灭蕴灭了以后,是不是诞生了?也不是。是不是还没有灭的时候诞生?当然不是。人都没有死就开始投生了,这个更加不可能,那就变成两个人了,所以这都不对。

[p219] “亦非不灭。彼后灭蕴亦灭,当尔之时,生分之蕴,如秤高下。”

[p220] 但是这样的现象,因缘具足的时候,后灭蕴亦灭。这个时候,下一世的五蕴“如秤高下”。秤一边高的时候,同时另一边就会低;一边低的时候,同一个时间另一边会高,指它不会有先后。

[p221] “而得生故,是故不断。”

[p222] 不断,就是这样。

[p223] “云何不移”

[p224] 为什么不移呢?

[p225] “为诸有情,从非众同分处。能生众同分处故,是故不移。”

[p226] 同分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人类有七十亿人口,七十亿人口都是同分,意思是大家都是人类,同样的种类。然后动物叫作非同分,人和动物是不同的种类,所以叫作非同分,就这意思。

[p227] 比如说从动物投生到人,如果是移至,动物直接就到了人间,这个时候它还是动物,动物死了以后诞生人,人死了以后变成了动物,所以这个当中不是移至。如果是移至,比如说一个人直接到了动物群体当中,或者是一头牛直接来到人群当中,这叫作移;动物死了然后诞生到人,这不叫移。过去的动物已经不在了,现在变成人了,所以这叫作不移。

[p228] “云何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作于小业。感大异熟。”

[p229] 小小的业——善业或者是罪业,异熟果成熟的时候,就会变大,比如说善的果报,就是人天的福报,特别特别大的幸福快乐;恶的就是特别大的痛苦,所以这个不一样,这个我们之前在讲外因缘的时候也讲过了,内因缘也是一样。

[p230] “是故从于小因而生大果。如所作因,感彼果故,与彼相似。”

[p231] 彼果,比如说做了善业,那么它感的果是什么呢?彼果就是它的果,一定是幸福和快乐,不会是痛苦;如果造罪,那么它的果一定是痛苦不会是幸福。这就是世俗人常讲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所作因,感彼果故”就是这个意思。

[p232] 所以因果很好理解,我们往外看,万事万物都是这样,万事万物的果都必大于或者多于它的因。万事万物、大自然,任何一个东西,任何一个植物,它就有一个规律,规律是什么呢?它的种子长它自己的果。这个永远都不会错,除非是人为的方法,比如说转基因等等。除了这个以外,大自然按照它自己的规律,它永远都不会错的,永远都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外面的这个世界当中的任何一个因和果都是这样,一个都不例外,所有都是这样。

[p233] 这个道理我们复制到善恶因果也是这样,大自然就是这样,任何一个东西它都有一个因和果,然后这些因和果当中有些是我们看得见的因和果,有些是我们感官根本看不见的因果,但它存在。

[p234] 除了这个以外,善恶因果还有什么呢?没有什么。那为什么不接受呢?怎么去推翻呢?永远都没办法推翻善恶因果。所以认为善恶因果、前世今生这些是迷信的这种观念确实是非常幼稚,很好笑,根本没有去研究的情况下下定语,这是不对的。

[p235] 不管是外在大自然的现象,还是内在人的生命现象,不管是什么样子,学术上必须要有客观公正的心态、态度去研究,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就是什么。这叫作实事求是,这叫作追求真理。其余的都是为了达到个人的想法、个人的偏见、个人的目标,然后就说世界上的各种各样的宗教,各种各样的哲学,各种各样的门派、学派都是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然后就解释这个世界、解释人的生命,有太多太多的说法。

[p236] 最关键的,我们佛教历来都是这样,必须要尊重事实,不尊重事实的所有这些解释都叫作偏见,都没有意义。尊重事实,然后客观公正的情况下去研究,最终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就是什么,这叫作事实,这个很重要。所以外面的万事万物就是这样,因果规律都是这样,善恶因果也是这样。

[p237] 佛教讲的善恶因果,跟大自然的因果完全一样。我们这里讲的五个原则、五个法则,外因缘也是这样,都是这样。

[p238] “是故应以五种观因缘之法。”

[p239] 要观因缘之法。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