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佛说稻杆经视频12


[p1] 佛说稻秆经视频12

[p2] 首先,请大家发菩提心。我们大家来学这个《稻杆经》,目的就是为了脱离轮回,获得解脱。从大乘佛教的角度来讲的话,那就不是个人的解脱,而是为了所有众生的解脱。为了获得这样子的解脱,我们大家来闻思修,最终会成佛的。成佛了以后呢,去度无量的众生。这个就是我们的学佛的目标。我们每一次闻思修行,或者是烧香拜佛,都要有这样子的菩提心。如果有了这样子的菩提心的话,那就是包括烧香拜佛等等,任何一个行善都成为大乘佛教的这个资粮,福资粮或者是慧资粮,也就是成为成佛之因。所以这个菩提心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每一次都要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接下来我们开始学习《佛说稻杆经》。

[p3] 《佛说稻秆经》的内容总体来说是两方面。一个是缘起性空,其实就这四个字,缘起就是有因就有果,万事万物都是因为有它们的因缘,所以有诞生。如果没有它的这些因和缘,任何事情任何物质都不会诞生、不会出现、不会发生。从世俗的角度来讲,都是有因有缘。

[p4]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些看起来非常有规律,非常有自然法则,这样的物质,这样的事情,深入观察的时候会发现,这些都没有任何的因和缘,所有的因和缘都是我们自己的错觉,实际本质上没有因缘,就是这样。

[p5] 一个是缘起,另外一个是性空。《佛说稻秆经》不知道里面有多少字,所有的内容如果全部归纳,完全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四个字就是“缘起性空”,就这四个字。

[p6] 前面讲了缘起,也讲了性空,本性是空性,都讲过了。接下来开始讲缘起的本质是空性。前面已经讲过了这些自然的规律。因和果,因缘和合的时候,虽然这些因和缘它们没有要产生什么样的果这样的想法,没有这样的思维。果也没有它从什么样的因和缘诞生这样的思维。虽然没有这样的思维,但是因缘和合的时候,出现了它们的果。有因缘就有果出现。

[p7] 但是这个因缘的出现,因果规律,自然的规律和法则,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成立?我们的感官看到了,我们的意识不要去思考,不要去观察,在这样的情况下,因缘、因果规律、法则,这些都是成立的。但是如果我们一观察,一深入观察的时候,这些规律、这些法则都不成立,下面就讲这个内容了。

[p8] “彼名色芽”

[p9] 前面已经讲过了,“名色”就是怀胎以后精神和肉体成长的过程,这个成长就是名和色。“名色芽”,它是什么样的情况下诞生的?以什么东西让它诞生?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的宗教、哲学,他们都去探索,他们都去研究这个问题。他们的研究方法不像今天的科学家用仪器研究,他们不是用仪器,他们用逻辑来推理。其实科学它也需要这个逻辑的推理,理论物理学就需要这样的推理。在理论物理当中,比如说有一个新发现的话,在这之前理论上首先假设这个是成立的,理论上成立了以后再去研究、实验,最后实验发现原来这个理论是对的,就是这样。理论,然后去实验,最后确定这个是对的。其他的宗教也有这样的理论,它们也通过这个理论去观察。佛教也是通过理论、通过逻辑去观察,并不是通过仪器,而是通过逻辑。

[p10] 逻辑有各种各样的逻辑,有些逻辑非常非常的严密,它没有任何的漏洞;有些逻辑有漏洞,因为逻辑有漏洞,所以它推出来的结论也有问题,就像科学家的仪器,如果这个仪器有问题,那么通过这个仪器试验了以后,它的结论也会有问题。同样的,逻辑有很多不同的逻辑,佛教在因明当中,三千多年前那个时候的逻辑,佛教把它更加地完善,最后变成了佛教的因明。佛教是通过因明的这个逻辑来推理。其他的这些宗教、哲学,他们都有自己的逻辑,通过逻辑,大家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几千年前就思考过这个问题。思考了以后,他们就得了很多不同的结论。

[p11] 首先是什么呢?第一个:

[p12] “亦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俱作。”

[p13] 就这三个,这三个非常重要。一般是前面的两个,除了两个以后,一般不会有第三第四,即使有了,也包含在这个当中。

[p14] 比如说稻芽从稻种产生的时候,芽从种子产生的时候,这个从表面上看,如果不深入思考没有任何问题,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稻芽就从稻种产生,芽就从种子产生,这一点问题都没有,这就叫作自然规律。它也有规律,比如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大家都非常清楚的事情,没有任何的问题。但是如果进一步地去观察,深入地去观察,因和果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因给果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果它接受了什么样的因和缘的力量?因和缘给这个果做了什么?这样一观察,就有有很多的问题了。

[p15] 这个时候,有些人认为是自作。在这里的“自”和“他”是什么?“自”和“他”,自就是这个果,果从哪里诞生?这样观察的时候,自就是果,指的是果,也就是这个芽,豆芽就是自。“他”是什么?他就是除了果以外的,比如说它的因和缘,除了稻芽自己以外的,比如说稻种、温度、湿度、空间、土壤、时间,这些都叫作他物。自物和他物,自和他是这样。

[p16] 这样观察的时候,有些人说是它自作的。自作的意思就是说,稻芽是没有其他东西让它产生,是它自己诞生的,就是这种观念。这种说法其实一般人都不接受,只有一个外道的宗教叫作数论派,他们认为,比如说太阳从东方出来的时候,并不是诞生了一个新的太阳,太阳本身就在,只不过之前我们没有看到而已。日出的时候,不是诞生了一个新的太阳,而是出现了这之前没有看到的太阳。同样的,他们认为,万事万物本来就存在,只不过我们没有看见而已。这个芽它还没有出来之前已经存在了,我们没有看见而已。所以芽没有让别的其他的东西让它诞生,它是自作的,是自己作的,或者说是自己诞生的。这个观点就是数论派,是一个历史非常非常悠久的观念,佛法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已经存在这些观念。他们认为是自作的。

[p17] 但是这个观念除了数论派以外,其他的宗教、其他的哲学都不接受,这个观念非常不好理解,没有任何的逻辑能够证明稻芽本来就存在于稻种上,这个不可能。怎么证明呢?比如说一朵花的种子,我们凭什么说将来的一朵花现在就已经在这个花的种子上?这个说法没有办法证明。未来的这个花怎么样证明现在就在这个花的种子上?没有办法证明,没有任何的逻辑证明。这没办法成立,所以很多人也不接受,只是他们自己的一个宗教的观点而已。

[p18] 不接受的原因也是很简单。不是自作,如果是自作,有什么样的问题呢?这个时候,因果关系当中的作,自作或者他作的意思是什么?首先大家要想想这个,自作,作什么呢?就是让它诞生。不是别的,就是让它诞生。因和缘它的工作是什么?本来就是让果诞生,这就是它的工作。因和缘的工作就是让它们的果诞生。所以在这个地方讲的这个作是什么?就是让它诞生,就这个意思,不是别的。因果观察的时候,所谓的作就是这个。

[p19] 如果果法之前已经存在,现在就不需要做什么了,它已经存在了,还要做什么呢?已经诞生了,因和缘根本就不需要了。这样一来,温度、湿度、土壤等等用来干什么呢?果已经形成了,其他因缘根本没有用了。从世俗感官的角度来讲,这也是相违的,所以不成立。无论是从感官的角度,逻辑的角度,还是从各方面的角度来讲,这都只能是某个宗教的一种观点而已,实际上不成立,这不需要说太多。

[p20] 我们大家平时都认为果是他作,他作的意思是什么?果是因和缘让它诞生的。因和缘对果来说是他物,是其他的物质,不是自物。因和缘是他物,果是因和缘让它诞生的,所以果应该是他作,不是自作。我们任何一个人,不管是哲学也好,宗教也好,包括我们普通的人也这么认为。但是一般我们不去思考因果的人一般不会去思考稻芽是自作或者他作。假如我们去思考,我们一定会说是他作,芽是他作。他是谁呢?他就是因和缘。土壤、温度、湿度、还有种子,这些都是他,是他们作的。所以稻芽是他作,我们也是这么认为的。

[p21] 这里讲“亦非他作”, 这时候我们有点不好理解。让我们接受“亦非自作”,大家都能够接受。我们大家也认为稻芽它不是自己创造自己,这不可能的。佛经里面也讲过了,比如说刀它不能自己砍自己,刀可以去砍木柴或其他的植物,但是刀它不可能自己砍自己。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比喻,让我们了解自己不能创造自己。所以我们比较能够容易理解这一点观念。

[p22] 但是“非他作”,这个我们有点不好理解了。我们大家都认为是他作,凡是有因有果的话,一定是他作。因和果不是一体,因和果是两个物质,所以从因的角度来讲,果就是他物,不是自物。从果的角度来讲,因和缘是他物,不是自物。这两个不是一个东西,所以是他生。

[p23] 自生他生或者自作他作都是一个意思。这个在中观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方法。如果我们通过逻辑,非常确定万事万物它不是自作,也不是他作,只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只要“亦非自作,亦非他作。”这两句话的内容明白了,我们至少从理论上非常清楚地了解了“不生不灭”。这也不是自作,也不是他作,没办法生,不会有第三种方法。要不就是自生,要不就是他生。然后自他矛盾,在矛盾的物质当中不会有第三者,自生他生都否定了以后,没有第三种第四种诞生的方法,所以我们理论上完全理解了不生不灭。

[p24] 所以这个观察非常重要。在中观里面,像龙树菩萨的《中论》,还有月称菩萨的《入中论》,这些里面讲得非常非常多,全方位地观察。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用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去观察,不需要用像《入中论》和《中论》讲那么多的理论,用一个理论就可以了。如果思维到位、思考到位,深入的话,一个理论也可以明白。中观里面为什么讲这么多的理论呢?因为每一个人的根机不一样,所以需要很多很多的理论来证明,其实一个理论我们想明白了以后,理论上就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了。

[p25] 自作刚才已经讲过了,我们不太觉得这个是自作或者是自生,这个是不对的。这很简单,如果是自生的话,只要它自己生自己,除了它这个果以外,其他的因和缘都不需要了,所以这个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p26] 他生或者他作,我们都认为这是对的,应该是这样,至少在世俗当中应该是这样,但是不对,世俗当中,中观里面是这样。如果在世俗当中,你不要去观察自生或者他生,有生就可以了,不观察自生他生。如果要自生他生这么去观察,自生不对,他生也不对,两个都不成立。

[p27] 在现实生活当中,在世俗当中,比如说农民种庄稼,当他有播种,秋天有丰收就可以了,这就满足了他的需求,不需要再去像哲学家一样去观察,这个到底是自生还是他生。不需要这样观察,这样观察的话,两个最后都不成立。如果要保留因和果它存在的合理性,那就完全不要去观察,不观察的情况下,它是有规律的,它的这个规律永远都不会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永远都不会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是一样,永远都不会错。它有一个自然的规律,不观察的情况下就是这样,我们的感官怎么看到就是怎么样,不观察的情况下是对的。一旦观察了以后,自生、自作不成立,他生和他作同样也不成立。

[p28] 我们怎么样证明他生不成立呢?我们用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来思考,这个之前也讲过,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之前讲过很多次。

[p29] 首先,凡是因和果的东西,它们必须要有前后的顺序,因和缘一定是在前,果一定是在后,宏观世界里面是这样。这样的话,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严重的问题是什么呢?从宏观的角度,从我们错觉的角度来讲,似乎因和果都可以同时存。比如说我们会说,父母不是因吗?儿女不是他们的果吗?他们可以同时存在呀,父母儿女同时可以存在这种想法是根本没有去思考的想法,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因和果如果没有一个前一个后,那就根本没有办法建立因果的关系。

[p30] 同时存在是不是有办法建立因果关系呢?因和果同一个时间点存在的话,也没有办法建立因果关系。从宏观世界的角度来讲,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似乎应该是这样的,但是一观察一思考以后,也不对,一前一后也没有办法,这个中间也没有办法建立因果的关系,因果的关系怎么样都没办法建立。任何一个物质的存在,要不它们就是同时存在,要不就是先后存在,没有第三和第四,只有这两个,这两个都没有办法建立因果的关系,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一点。

[p31] 那怎么样没有办法建立呢?首先我们思考一下,如果两个东西同时存在,比如说这个佛像跟佛塔,它们是两个东西同时存在的,同时存在的话它们之间有没有办法建立因果关系呢?没有办法建立因果关系是什么原因呢?因果关系是什么关系?不是别的关系,因和缘让果从无到有,果从因和缘当中产生、诞生,这样的关系才叫作因果关系。同时存在的东西当中确实没有办法建立这种关系。

[p32] 我们不要以为这是教条性的,比如佛说了,所以我们要怎么怎么样,因为佛经里面这么讲,所以我们要接受,根本不是这样,如果你有其他的想如果有其他的思维方式,其他的思路,完全可以提出来。

[p33] 如果这两个同时存在,比如说这个佛塔它是因,佛像是果,然后它们两个又同时存在,它们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呢?这佛像不是已经有了吗?已经诞生了、存在了、有了,这个果给它起什么作用呢?这个因和缘根本没有用,果已经存在了,已经诞生了,那么这个因和缘它用来干什么呢?没有用的,它没有任何的必要了。

[p34] 因和缘本来是让果诞生,从宏观的角度来讲,比如说我们在肥沃的土壤里面播下一个种子,然后给它施肥浇水,这样以后,到时候就会发芽,我们播种的时候有没有芽?没有芽,这个时候只有因和缘,还没有果。播下去了以后,过一定的时间以后才会有这个果,宏观上是这样。如果播种的时候已经有这个果,这样的话,一切都是徒劳,都没有用,没有必要了。为什么要种地呢?不是已经有了吗?没有必要去种地了。所以这个时候不能有,因和果不能同时存在。同时存在了,因和缘根本没有用处,根本不需要了,所以同时存在没办法建立因果关系。

[p35] 大家知道,同时存在的东西不可能相互之间发生因果关系。父母跟儿女可以在一个家庭里面生活,但是这个时候在一起的父母跟儿女不是因果,现在的父母跟现在的儿女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有因果关系的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情,现在没有。那个时候不在一起,那个时候在一起的话,就像刚才我们说的一样,那个因和缘已经不需要了,根本就不是父母生的。简单地说,那个时候就在的话,是不能在一起的,因和果不可以同时存在。这个大家必须要深入地去思考。

[p36] 这个时候,刚才我们讲过了,不要有任何的想法。比如说这是因为佛经里面这么讲了,所以应该这样讲,不是这样的,先不要管佛经讲不讲,佛经讲什么先不管,客观公正地去思考,有没有别的结论,有没有别的思路,有没有别的逻辑,都可以。这个时候,我们通过这样的逻辑去推理的时候,逻辑是逻辑,这个时候不要讲佛经讲什么,佛经讲不讲都不管。

[p37] 这是第一个,凡是同时存在的东西之间没有办法建立因果。如果这个果它在,因和缘就失去了作用,这个时候完全是一个没有必要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因为因和缘本来的作用就是让果诞生,但是现在果已经有了,不需要用因和缘来诞生,因和缘存在的时候,果已经存在了,这个时候就不需要因和缘了。

[p38] 然后现在我们会想,因和缘先存在,果后存在的话,我们觉得是可以成立的。因为因和缘它在的时候果不在,所以因和缘有存在的必要,因为有它,所以就可以产生一个果。这时候,这叫作“他物,他生,他作”。因和缘和这个果是两个东西,两个物质,所以就是他生或者他作。

[p39] 表面上看起来,这个是对的,似乎没有任何问题,现世生活当中也是这样,我们感官看到的也是这样,播下了这个种子,到一定的时候就发芽了,我们亲眼看到也是这样,但是再深入观察的时候,如果因和果有前后,有前后的意思是什么?因和缘存在的时候,果这个时候根本就不存在,存在的话就跟前面讲的问题一样了。当这个因和缘它是一个物质的时候,果这个时候根本不存在。然后果诞生的时候,它的因和缘也不存在了。

[p40] 这样子的话有什么问题呢?比如说因和缘要把它们的力量传递给某一个东西,让它发挥它的作用,让它诞生的话,因和缘的这个力量没有办法传递给它的果,为什么?果这个时候根本不存在,果根本不存在的话,那这个力量传递给谁呢?怎么样去传递呢?力量它没有办法发挥,没地方发挥,因为果这个时候根本不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宇宙空间,果未来可以出现,但是当下果根本不存在。根本就不存在的话,那这个因和缘怎么样给它发挥作用呢?没有办法发挥作用。如果果这个时候存在的话,也许可以把力量传递给它,给它发挥某一种作用,给它一个力量,让它诞生,但是如果它这个时候根本不存在,那也没有办法传递,这个力量要传递给谁呢?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怎么样让它发挥作用?怎么样给它发挥作用呢?没有办法发挥作用。

[p41] 这个大家好好想想,听得懂吗?听得懂啊,那就好,这个比较关键。

[p42] 如果是不存在的东西,根本就不存在,还没有诞生的话,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个东西至少当下根本不是一个物质,在这个宇宙空间任何一个角落,它根本是不存在的,它当下根本不存在的话,那这个因和缘往什么地方发挥作用呢?它给谁传递它们的力量呢?所以这个因和缘再有力量,再什么样,都没有地方去发挥作用,没办法去传递,没地方去传递这个力量。

[p43] 所以只要有前后的话,这个时候其中一个一定是不存在的,这个时候其中一个不存在的话,那就是没有办法毁灭它,因为它是不存在的东西,就像虚空一样,没有办法毁灭它,也没有办法让它诞生,都没有办法,因为它不存在。所以我们现在这样观察,同时存在的物质之间没有办法建立因果关系,一先一后的物质中间也没有办法建立因果关系,那到底有没有因果呢?这样观察的时候,没有因果,所以佛教就叫作不生不灭。这样一观察以后,立即就发现原来就是不生不灭,任何一个种子,没有让任何东西诞生过;任何一个物质,没有任何一个因缘让它诞生过。最后的结论就是这样。不生的话,当然也不灭,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灭。

[p44] “不生,不灭,不住”,如果前不生,后不灭,那当下也是不住。生住灭,这三个都跟生有关系,有生就有住,有住最后就可以灭,但是从源头上没有生,就没有住,没有灭,所以生住灭都不存在。

[p45] 这个理论往外面的物质观察,就叫作中观,往内心、往自己的心、往自己的意识上观察,就成为密法大圆满的非常甚深的前行的一部分,这个之后就是大圆满的正行了,是很高的一个前行。平时我们讲的四加行和五加行,另外,大圆满它有不共同的特殊的前行或者加行,如果用这个逻辑去观察自己的心,这个就是大圆满大手印里面一个很高级别的特殊的加行。如果不观察心,只观察外面的物质,这个就是一般的中观,中观都是这么讲的。

[p46] 所以这个也不是自作,也不是他作,自作他作都不是。但是不观察的时候有自然的规律,自然规律就是我们的错觉。难道错觉也有规律吗?错觉也有规律,错觉有错觉的规律。比如说做梦的时候,梦也有梦自己的规律。同样的,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是一样,这些都是我们的错觉,我们以为因在前缘在前,果在后,我们认为这两个有关系。几个星期之前在肥沃的土壤中播下一个东西,几个星期以后这里出现了另外一个物质,所以我认为它们两个有因果关系。这是我们想的,这是我们的观点,关于这两个的细微的问题和细节上,怎么样产生了因果的关系?我们没有看到过,我们去思考也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但是我们的眼睛就这么看到了,所以我们把它定为,这叫作因和果。

[p47] 这里面也有一个规律:有什么样的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这个永远都不会错乱,我们认为这个就是规律,这叫作规律,不但是因果,而且有规律,有自然的法则,然后我们就这么确定了。在世俗当中,这是千真万确的一个事实,但是一观察的时候就不是,实际上,这个世界它真正的结构,它的规律是什么样子呢?要到微观世界里面去看才能够看得出来。

[p48] 前几天我们讲过,比如说我们看到旋火轮,就是一个香点燃了以后高速地运转,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亮点,而是一个环形的火光。这个时候,我们要彻底地了解这个环形的火光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我们要了解清楚的话,就要到它的微观当中去看,现在看到的这个环形的东西是它的宏观,它高速运动以后,在我们的视觉里面产生的一个东西,这个就是宏观;它的微观就是一个亮点,看到它的微观,才能够看到它真实的面目。如果它微观当中的这个东西没有看清楚,那我们根本就没办法知道宏观这个圆形的火光到底是什么东西,是因为速度引起的一种错觉,还是一个实际上存在的东西,我们没办法知道。

[p49] 同样的,我们看到的这些物质,这个世界,要看到它的真相的话,从表面上、从宏观当中下定义完全是错的,宏观当中我们看到的确实都是错的,完全是错的,这个里面确实没有一个真正真实的东西,都是错的。

[p50] 但是我们之前也讲过,我们人通过五个感官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需要这些错觉,因为我们感官本来就是这样,所以我们的感官跟外面的世界非常相应。再准确地说,为什么外面的世界跟我们的感官这么相应呢?因为外面的东西都是我们感官它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这两个很相应。就像一个投影仪跟投影仪投影出来的画面的变化是非常相应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画面是投影仪投影出来的,所以变化都很相应。

[p51] 同样的,我们宏观当中都是错觉。比如说我们去看日出,太阳从东方山顶上刚刚出来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认为我们看的是当下的这个太阳,我们看的是现在的太阳,但是我们所有人永远都没有办法看到当下的这个太阳,我们谁都没有看到过当下的太阳,我们看到的是八分钟之前的太阳,现在根本不存在了。

[p52] 现在我们眼睛看到的这个太阳,实际上是一个不存在的太阳,是八分钟之前的太阳。八分钟之前的太阳现在根本就不存在,已经消失了。现在存在的太阳,当下的太阳,等八分钟以后我们才会看到,现在没办法看到,但是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认为我们看到的是现在的太阳。大家都非常清楚,这错了,但我们以前不知道。

[p53] 比如说像高原这样的地方,我们抬起头一看,星空有这么多各种各样的星星,然后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当下存在的星星,但是好多好多的星星它现在根本不存在了,甚至是几千万年、几百万年前就已经根本不存在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星星,几百万年、几千万年前就已经不在了,但是我们认为我们在看现在的这些星星。光从那么远的地方到我们这里,需要几百万光年这么长的距离,这个过程当中,它这个物质本身已经不存在了,我们现在眼睛当中看到的是几百万年之前来的一个光。但是我们都认为,我在看现在的太阳,现在的星星。

[p54] 所以因果关系也是,我们认为现在的这个豆芽是我几周之前播下去的豆种它的果。是我种的,今天发芽了,我们这么认为。但实际上根本就不是我们种的,我们种的种子跟这个之间没有任何的关系。宏观世界当中看起来有关系,但是刚才讲了,宏观世界都是错的,宏观世界它的本质、它的结构要在微观世界当中去看,微观世界还有超微观世界——超级的微观世界,再进一步深入去观察的时候,这些物质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根本不是像我们想像的:一个因和缘,让一个果诞生出来,没有这样的简单。

[p55] 佛教里面讲得非常非常的清楚,这很有意思的,实际上没有这样的因和果,实际上所有的这些规律最后就像刚才我们讲的投影仪的这些画面,它怎么样变,不是这个画面它来决定,而是投影仪决定。所以外面的世界、因和果、它以及它的规律,最终是我们的意识在决定,我们的意识在一个非常深层次的地方在起作用。

[p56] 这个不是宏观,在宏观里面我们的意识和物质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关系,在这个当中,唯物和唯心西方辩论了很长时间,但根本没有用,为什么呢?都停留在宏观层面去讲到底是唯物还是唯心,没有用的,宏观层面讲的话,物质就是物质,精神就是精神,很多时候这两个不相干,各是各的。

[p57] 但是微观和超微观去观察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唯物唯心了,最终这个就像投影仪的画面由投影仪来决定一样,这个因缘诞生的果,实际上不是因缘诞生的,佛教讲是我们内在的阿赖耶识上面的这些各种各样的东西产生、发挥作用的时候,外面就产生了这样的因和果。

[p58] 观察的时候,确实找不到任何合理的解释;但是不观察的时候,一切都是正常的。一观察的时候,因和果全部扰乱,最后全部打破,根本不存在;但是不观察的时候,让我们的感官去感受的时候,全部都恢复正常,一切都是正常的。所以因缘、因果、因果的规律,这些都是我们的意识、我们的精神在操作。或者再准确地说,是我们阿赖耶识上面的一些东西在发挥作用,跟投影仪一模一样。但是我们不知道投影仪的画面是投影仪里面的东西投影出来的,我们把它当作真实的人、真实的风景,和真实的世界一样。

[p59] 比如说一个不太聪明的动物,它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它看电视、电影的时候,有可能它认为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它不知道这个是电影,它不知道这个是投影仪的画面,它以为这个是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东西。

[p60] 同样的,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所有的唯物唯心、所有的哲学,都在宏观的层面分析,没有进入到微观,更没有进入到超微观的层面。佛教早已经进入了微观、超微观,连超微观都突破,最终穿到真正的突破,突破到什么?穿越了所有的这些东西,最后到达心的最最原始的面目,就是佛性、如来藏光明。连这个都解释得非常非常清楚了。所以停留在宏观的层面再去各种各样的辩论,以为在探索什么物质的真相,什么世界的真相,那完全是错的,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去探索是探索不了的。

[p61] 比如说几只猫或者狗,或者其他的动物看着投影仪的画面,然后去分析这个到底是物质还是精神?唯物还是唯识?就是这样的情况。所以如果真要了解,就要到微观当中去了解。

[p62] 佛教就是这么讲,两方面都讲得很清楚,从宏观的角度来讲,有因有果,而且这个之间有规律,永远都不会错,永远都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会错。但是不要以为这是一个真理,是真实的,深入观察的时候这些都不存在。为什么宏观当中有这样的规律呢?佛经里面讲,因为这些都是空性,所以一切皆有可能。《入中论》里面讲得非常清楚,一切皆有可能。为什么一切皆有可能?因为它是空性,为什么是空性就一切皆有可能呢?因为它自己没有一个本质,所以它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p63] 佛经里面讲四个不可思议,有一个不可思议是物质的作用,物质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我们的技术能够达到的话,那物质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东西,物质的力量不可思议,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佛菩萨的愿力不可思议,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实际上这样观察的时候不存在,但是宏观当中存在,就像梦里面的世界一样。这就是讲“非自作,亦非他作”。

[p64] 如果想得到一个因果规律,或者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的结论,那就不要去观察,不要观察它到底是自作还是他作。

[p65] 佛教内部也有这样的问题,比如说有些小乘佛教,大乘佛教里面也有些派觉得自作和自生不成立,是不对的,但是他生他作应该是对的,所以他们否定自作,肯定了他作。但是像龙树菩萨这样,像有跟佛一样超级智慧的人觉得,想得到一个因果关系,根本不要观察。不要以为观察的时候就把自作否定了,他作可以肯定,不要有这种想法。观察的时候,除非你就观察到一部分,然后就故意不观察,如果要观察,就要观察到底、分析,这样的话,这些结论、自作他作,任何结论都得不到,所以最后所有的自作他作都不能成立,都不合理。

[p66] 如果想得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论,根本不要观察,不观察的情况下,这个世界很正常,它自己有规律。虽然它是错觉,但是我们不观察的话,永远都不知道它是错觉,在这个世界里面,它有它自己的规律,这样就可以永远都在这个错觉里面生活,生生世世也不会发现它真实的情况。所以可以生活的,这样的话,就可以尽量地行善断恶,这样就可以了,不要去观察它是自作他作。自作他作这样观察的时候,就得不到这个结论了。

[p67] 所以因和果讲了半天,最后说这些因和果都是错觉,从它的本质上讲,既不是自作又不是他作,根本没人作,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作。

[p68] 比如稻种,土壤、湿度、温度这些东西存在的时候,这个所谓的稻芽就存在,这两个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都没办法知道。但没关系,不要去观察,不观察的时候就是这样,永远都是这个规律。所以我们不观察的时候,我们知道有因、有缘、有果,这叫作缘起,然后一观察的时候,缘起就是性空,它的本性是空的,本性是不存在的,所以“亦非他作,非自他俱作。”

[p69] “俱作”就是既是自作又是他作,那这种说法就更加矛盾了。前面的两个问题都有了,自作的这个问题矛盾也有,他作的矛盾也有。他以为既是自作又是他作这样可以解决前面的这些问题,但这个矛盾更加重了。自作、他作不成立的话,那自他俱作就更加地不成立了,这个也不成立。

[p70] “非自在化”

[p71] 第四个,“非自在化”。自在就是大自在、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就是梵天,当时印度教、婆罗门教的造物主就是梵天,就像西方宗教的造物主是上帝一样,当时印度教的造物主就是自在。自在就是自在天,也叫作梵天。当时的印度教就是现在的婆罗门教。两千多年前的印度教的原来那些观点以外,后来也发生了很多很多的变化,这是研究印度教的一些大学教授他们研究也这么认为的,佛教里面也这么讲的。

[p72] 当时佛教在印度消失的时候,那时佛教很多很多的理论被外道,像印度教他们吸收了,有些吸收得太严重,连印度教都不承认他们是印度教,因为他们的佛教理论用得太多了。他们都或多或少受了很多影响,所以现在他们讲的这些不一定是最早时候他们的观念。

[p73] 不管怎么样,他们最早的时候到现在都有一个观念不变,就是造物主。造物主是梵天,梵天就是自在,也叫自在、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创造这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他创造的。

[p74] 造物主有很多很多不同的造物主,但我们佛教里面平时讲得比较多的是有几个,一个是梵天、大自在天;另外一个就是遍入、遍入天。遍入天也是一个天人。佛教认为有没有大自在天这样的天人?有。遍入这样的天人有没有?有。这样的天人有!但他们都不是造物主,佛教认为他们是天人当中像人间的国王一样,势力、福报都比其他的天人要强一些,只不过是这一点而已,他根本就不是造物主。但是外道把这种天人上升到什么样的高度呢?就是造物主。他们认为一切都是他们创造。这种想法过去有,现在也有,但是从佛教诞生到现在这么两千多年,佛教一直都反对有造物主这样的存在,佛教一切都用缘起来解释。“非自在化”这是这个。

[p75] “亦非时变”

[p76] 这意思是什么呢?佛教并不是说不需要时间,种子、土壤、湿度、温度、时间、空间,都需要。任何一个东西它的生长、它的成熟,都需要时间,并不是否定这一点,那否定什么呢?这也是当时一个外道的观点,这个外道他的观点是什么?他说时间是造物主,一切都是时间创造的。就像上帝和梵天、遍入一样,时间是造物主。佛教认为时间不是造物主,时间它根本不能独立存在,因为有了这些物质的变化,就有了时间这种观念,它就是一个概念而已。实际上除了这些物质的变化以外,没有独立存在的时间,更何况是造物主。

[p77] “非自性生”

[p78] “自性生”跟“自作”有什么区别呢?这两个是一个外道教派的观点。数论派、数论外道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本性,有一个本质。任何一个东西都从这个本质当中诞生。实际上是什么意思呢?数论外道的这个观念比其他外道的观念深刻、深入,这个自性实际上就是阿赖耶识,他们很多自己的成就者打坐、修禅,禅定修得非常非常好,但是他们没有证悟空性,所以从来都没有突破过阿赖耶识,但是他们经常都可以进入阿赖耶识当中,经常在阿赖耶识当中入禅,然后从阿赖耶识当中再出来。但他从来没有突破过阿赖耶识。他认为这个阿赖耶识是世界的本质,所以他就创建了一个这样的名词叫作“自性”。

[p79] 自性是什么?阿赖耶识他不会说阿赖耶识,但是实际上他心里想的就是佛教讲的阿赖耶识。他把这个自性描述得很奇怪,它是永恒的、真实不虚的,不是像佛教讲的阿赖耶识一样。佛教认为阿赖耶识是无常的,也是空性的,但是他认为是永恒。所以这个就是“自性”。

[p80] “自性生”和前面的“自作”实际上是一个教派的观点。“非自性生”,佛教认为没有这样的自性。所谓的这个自性实际上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当中有很多善恶的种子会发挥作用,但是这不是永恒的。不是像数论外道讲的真实不虚、永恒的。所以他们认为的这种永恒、真实不虚的自性是不存在的。所以也不是自性生。

[p81] “非假作者”

[p82] “作者”是造物主、创造者,“非假”就是不需要依靠、凭借任何一个作者的力量,不需要依靠任何一个创造者,创造者或者作者就是造物主。这个世界不需要凭借任何一个造物主的力量,它自己的因和缘就会产生它的果。

[p83] 比如说稻芽,除了稻的种子,以及肥沃的土壤、水、温度、空间和时间这些以外,不需要其他的作者,不需要其他的创造者,就是这个意思,不需要凭借任何其他创造者的力量,只要有它自己的因缘就会诞生。

[p84] “亦非无因而生”

[p85] 也不是无因无缘诞生。需要因和缘,但观察的时候,说出来的这些都不是;不观察的时候也需要一个因缘,就像我们从宏观世界这个角度来讲需要有因和缘。所以这个在佛教里面非常重要,比如一会儿说空性,没有因没有缘;一会又说有因有缘,很多人搞不清楚。

[p86] 用我们佛教术语来讲就是:胜义谛当中都不成立,无因无缘、因缘都不成立;世俗谛当中都存在。用佛教的话来讲是这样。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的话,从宏观世界的层面来讲,不需要担心善恶因果不存在、学佛成佛不存在。比如说佛教讲无因无缘或者是佛教讲不生不灭,根本没有在宏观世界的层面讲,宏观世界我们根本不管它,为什么不管它呢?它就是微观世界创造出来的一个错觉而已,不值得去思考它。

[p87] 比如说我们刚才讲的旋火轮,这个火轮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不去讲这个事情,我不谈论这个事情,为什么不谈论呢?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东西,为什么要谈论这个呢?旋火轮它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没有必要去谈论。如果我要谈论,那要谈论这个旋火轮到底是什么东西让它产生的?什么东西让旋火轮它无中生有?要谈论就谈论它的原因。这就是进入了微观世界,从微观世界和超微观世界的层面去讲。

[p88] 宏观世界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个感官的错觉,是我们五个感官它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从这个层面没有人否定,都是存在的。旋火轮也是从我们错觉的角度来讲是当然在的,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的,从这个层面没有人说它不存在,看得很清楚了。那从什么样的层面去讲它不存在呢?不在这个错觉的层面,从真实的层面,真实的角度去讲,它就是不存在。

[p89] 所以这两个要分清楚,我们刚才讲了,从现代的角度来讲,佛教讲的有因有缘、有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前世今生、学佛成佛、有幸福有痛苦等等,这些都是从宏观世界的层面讲的。也就是说,从我们感官的层面讲的。不要去思考,从这个角度讲。

[p90] 然后所有的这些否定,说这些都不存在,都是不生不灭不住,这些是从什么样的层面讲的呢?这不是从宏观世界的层面讲,是从微观世界的层面讲,是从超微观世界的层面讲。微观世界和超微观世界的层面确定了以后,宏观世界就是微观世界和超微观世界的一个变化而已。

[p91] 微观世界和超微观世界,微观世界就像这个投影仪,超微观世界像这个投影仪里面最重要的部件一样,宏观世界呢?就像投影仪投影出来的画面一样,从画面的角度去讲那当然有了。这画面我们可以看到人,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建筑物,都可以看到,从这个角度讲都在;但是从投影仪的角度讲的话,外面的这些都是投影仪投影出来的,根本不存在,这些因缘都在这个投影仪当中,不在外面。

[p92] 这样以后,世俗和胜义可能讲得比较清楚一点。要不然的话,世俗和胜义它本身也不太好理解。世俗的定义是什么?胜义的定义是什么?藏传佛教学五部大论的时候,藏传佛教的各大学院当中都要辩论,辩论很长很长,越辩论越复杂,越辩论越复杂,就是这样。

[p93] 所以我们现在在每一个问题上面有太多太多的理论,有太多太多的佛经引用来说明,这样以后就非常复杂了。我们简单地说,就是像投影仪和它的画面,这样宏观世界、微观、超微观可能比较容易理解。

[p94] 这样以后,我们基本上明白这两个是不矛盾的,有因有缘、有因果规律和没有因果、无因无果,最后我们知道这个不矛盾。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

[p95] “非假作者。亦非无因而生。”观察的时候都不成立。

[p96] “父母和合时。及余缘和合之时。”

[p97] 虽然观察的时候都不成立,但是“父母和合时。及余缘和合之时。”除了父母和合还有其他的因缘。其他的因缘我们可以看《阿难入胎经》,比如说父母的福报特别特别大,要投生的这个中阴身的福报很浅的话,父母和合的时候,他没有办法投生;然后父母的福报特别特别浅、特别差,中阴身的这个众生福报特别大的话,也不能投生;还有客观的因素,《阿难入胎经》当中也讲了很多,父亲或母亲方面各种各样的疾病也导致了不能投生。

[p98] 它讲的这个 “余缘”就是这些,其余的因缘就是我们医学上讲的这些客观的因素,还有就是《阿难入胎经》和大圆满里面讲的这些福报,各种各样的因缘,特别特别多的因缘具足了以后,我们才能够投生,一个人的投生从这个角度来讲非常不容易,很不容易。有成千上万的众生都徘徊在中阴当中,都在寻找一个投生的地方,但是能够成功投生的比例非常非常小。所以得到一个人身非常不容易。我们如果想详细地了解“余缘”,大家就看《阿难入胎经》,我们有汉文版,大家可以去看。《大藏经》里面就有,网上可以看。

[p99] “无我之法,无我我所。犹如虚空。彼诸幻法”

[p100] 虽然它是无我,也无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拥有的,包括自己的身体、身外的东西,都叫作我所。虽然观察的时候,无我,也无我所,这些都不存在。“犹如虚空”,从微观、超微观的角度讲,微观、超微观实际上就是它的本质。从它本质的角度来讲,都是犹如虚空,就是像空性。

[p101] “彼诸幻法”,就是如幻如梦这样的东西。它虽然观察的时候不存在,但是不观察的时候,从我们的错觉当中它是可以的。比如说旋火轮,永远都支持我们的这个概念。旋火轮它根本就不存在,没有理由它变成一个圆形,它永远都不是圆形的。从它的本质上讲,它永远都是一个亮点,它永远都不是一个环形的东西。但是它永远在这个速度旋转的时候,从我们的视觉里面,它永远都不是一个亮点,它永远都是一个环形的,这两个就不矛盾。所以这里讲,从它的本质上讲,“无我之法,无我我所,犹如虚空,彼诸幻法”,它的本质是这样。

[p102] “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

[p103] 但是从我们的错觉这个层面看,“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所有的这些因和缘全部都具备,没有一个不具备,该具备的全部具备的时候。虽然从它的本质上讲都是犹如虚幻、犹如虚空,但是因缘都具备的时候,从我们的错觉当中,它就“依彼生处,入于母胎。”

[p104] “依彼生处,入于母胎。”

[p105] 依靠它的生处,它的生处就是母胎,它会投生的。本质上讲,它是无我的,无我所,但是从我们错觉的角度来讲,它可以投生。

[p106] “则能成就执受种子之识”

[p107] “执受”是佛教的一个术语,执受就是有感受、有知觉、有觉受。就像这张桌子它不叫执受,它没有觉受;墙壁、砖头没有知觉,所以不叫执受。执受是有觉受的物质,就是我们的视觉、听觉还有意识这些。

[p108] “名色之芽”

[p109] 然后就变成了名色。

[p110] 后续的这些十二缘起一个一个就会诞生,这叫作因缘,十二因缘都是这样。所以我们今天讲的这一部分,虽然前面也提到过,但无论是什么地方出现,这个就是缘起法的重点,也就是《佛说稻秆经》核心的部分,我们把这两个搞清楚就可以了。

[p111] 从宏观的角度讲,有因有缘,永远有规律,有法则。观察的时候,不但没有法则,它本身都不存在。那这不是矛盾吗?这可能吗?然后回头去想一想,旋火轮矛盾吗?不矛盾,本质上它根本不是环形的,但是我们看到的永远都是环形,这两个不矛盾。这个实际上是“无我之法,无我我所,犹如虚空,彼诸幻法,”和“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依彼生处,入于母胎”,这两个也是不矛盾的,这样理解就可以了。

[p112] 这非常非常重要,大家要深入思考,我们经常讲闻思修,听闻了这个《稻秆经》以后,大家要静下心来深入地去思考,展开地思考,这样以后我们会明白很多很多的真理。最后我们非常地清楚我们自己在干什么;最后我们非常清楚我们自己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生活;我们在这个世界里,花了一辈子时间去为这些名、利而奋斗,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在这个世界里,它的价值是什么;我们有多渺小,我们追求的这些东西更加渺小……

[p113] 这个时候,我们对这些东西不是很感兴趣,并不是说立即就没有这些想法了。但是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发现了以后,我们身边的这些小事情,这个时候就觉得其实不是什么,还有更有意义的世界。

[p114] 发现了这个以后,就像我们人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的时候,我们的房子,我们周边的这所有东西,我们都认为特别特别的重要,特别的了不起。然后到月球上去回头一看的时候,整个地球都是那么的渺小,根本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包括整个的人类,七十亿人口和整个的地球都是这么渺小,就是这样。

[p115] 所以佛教就是让我们发现这样的世界,让我们到这个深度去思考问题,这叫作智慧,其他的都叫作聪明。

[p116] 问答

[p117] 主持人:顶礼上师,请问上师,您课中有时会说是五种感官创造的世界,有时会说是阿赖耶识投影出的世界,这两个层面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

[p118] 上师:最关键最主要的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它自己不会直接感觉感受到外面的世界,它通过五种感官来感受世界。阿赖耶识它先创造五种感官,所以五种感官,比如说视觉听觉实际上也是阿赖耶识的一部分,它也是阿赖耶识的。阿赖耶识就像大海一样,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就像海浪一样,所以这两个是不矛盾的。

[p119] 主持人:顶礼上师,每一个人,每一个阿赖耶识都在创造自己的世界,人与人之间有真实的交流吗?

[p120] 上师: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同的阿赖耶识,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不同的阿赖耶识。但是所有众生都是,比如说我们人类,他曾经造了同样的业,这叫作共业,所以这个共业成熟了以后,我们看到的都是一样的。

[p121] 比如说同一个民族的人们,他们语言当中的一个名词,每一个人都说这个名词,虽然是不同的人说出来,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个名词是什么意思,大家心里都会想起这个名词的内容。一样,每一个人实际上都是成熟了自己阿赖耶识当中的种子,但是最终大家看到都是一样,因为大家有一样的共业,所以就不会有错乱的问题了。

[p122] 主持人:顶礼上师,共业就是阿赖耶识共同或相似的部分吗?所以可以看到其他人,还是其他人也是自己阿赖耶识创造出来的呢?

[p123] 上师:共业,比如说我们地球上七十多亿人口曾经可能是几百年、几千年前,或者几千万年之前,大家都造了一个同样的,能够感受到今天这个世界的因。大家不一定是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时间造了这样的业,大家可能是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也有可能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方,造了这样的业,所以七十亿人的阿赖耶识当中,就有一个这样的种子,然后这一次就在这个时间点,我们成熟了这个共同的业,所以大家看到的世界都是一样的。

[p124] 主持人:顶礼上师,请问上师,如果一直都生活在错觉里,现在不想再一直错下去了,是不是应该换一种生活呢?怎么从错觉里恢复呢?

[p125] 上师:不想再错下去的这种想法就叫作出离心。有很多办法让人产生出离心,生起出离心。但是大家比较常用的、用得上的,像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尤其是轮回的痛苦,虽然这个时候还没有发现这个世界是错的,但是即使在这个世界没有错的情况下,也有这么多的无常,这么多的痛苦,所以我要成就,这也是一个培养出离心的方法。

[p126] 另外一个,比如说发现这个世界是完全是一种错觉,他知道这是错,他不想再错下去,不是因为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他就因为这是错的,我不想再错,所以我要解脱,同样也可以有出离心。

[p127] 但是这样培养出离心稍微有点难度,难度在哪里呢?首先要证悟,至少对空性有所了解,这个对每一个人来说,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先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这个比较容易,从这样的渠道来培养出离心比较容易。所以平时我们在四加行里面,不是很强调空性,如果他发现这个世界是错了,我不想再错了,我要回归到真实的世界,同样也有出离心了。

[p128] 主持人:顶礼上师,我们可以看到其他人,其他人也是自己的阿赖耶识创造出来的吗?

[p129] 上师:凡是我们感官看到的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比如说我们每一个人皮肤的颜色,黑人的、黄种人的、白人的,黑、白、黄这个颜色,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属于我们自己的视觉。黑人皮肤的颜色——黑的,我们黄种人——黄的,然后白人的——白色。黑色、白色、黄色这三种颜色,肯定非常非常确定属于我们的视觉,但是这些人属不属于我们的视觉呢?当然不属于我们的视觉。比如说有一天我们的眼睛看不见了,这个人还在生活,所以这两个不矛盾。所以我们看到的这个部分,是属于我们感官的这个部分。

[p130] 除了我们看到的以外,还有没有生命的个体呢?有生命存在。为了这个话题,因明里面有一本书专门讲这个,它的内容就是这些。结论是什么呢?两个结论:第一个,凡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这个部分,这部分是属于我的。但是除了这个以外,还有没有生命呢?有生命,有六道轮回。

[p131] 主持人:顶礼上师,请问上师,十二缘起中的“名色”的“名”包含受想行识蕴吗?

[p132] 上师:对。五蕴里面除了这个“色”,物质以外的四个都叫作名。

[p133] 主持人:顶礼上师,有一个网络上关于放生买生的问题,放生买生时,是否需要完全信任卖鱼的老板?如果完全听从鱼老板安排,结果鱼老板操作了放生,同时从中获取了巨大利润,因此造成放生款损失,这个会不会有什么因果呢?

[p134] 上师:如果是工作的失误,或者故意这样的话,可能买生的人就有果报。如果因为他不知道,他以为这个人很可靠,这样的话,他不是故意的,所以也不会有太大的罪过。虽然他自己没有罪过,但是因为这样有了损失,本来可以多买一些生,因为这个损失,买不了那么多的生命,所以当然是不对的。

[p135] 比如说两个人做生意,能不能完全听信对方呢?不仅仅是买生,所有生意都是这样,一般人家说的不一定是对的,所以自己要去思考。

[p136] 主持人:顶礼上师,请问上师,心的本性与阿赖耶识是一个吗?如果不是,二者有何区别?

[p137] 上师:如果这个本性理解为如来藏佛性,这样的话就不是阿赖耶识。

[p138] 主持人:顶礼上师,这是一个网络问题,恳请上师帮忙解答。皈依戒中是否包含不能故意杀害众生?如果故意杀生,是不是就破了皈依戒?

[p139] 上师:皈依戒有六条戒,其中一个就是杀生,那么杀生是不是破了皈依戒呢?可以样子讲,杀生是不是犯了皈依戒?是犯皈依戒了!那犯皈依戒了以后,是不是就没有皈依戒呢?不是,皈依戒还在,但是犯了皈依戒。

[p140] 犯戒和破戒不一样,破是彻底没有了。比如说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去杀生或者故意去杀生了,但是他内心当中还是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样的话,他是不是佛教徒呢?是佛教徒。有没有皈依戒?也有皈依戒。但是犯了皈依戒,所以要忏悔一下,忏悔了以后,同样是佛教徒,这个皈依戒的戒体还存在。

[p141] 主持人:顶礼上师,请问上师,怎么理解在某些殊胜的日子做功课,功德会倍增几亿倍几十亿倍这种说法?这种说法是为了鼓励大家多做功德的方便说?还是确实如此?

[p142] 上师:不是方便说,确实如此。我们以前通过微博等各种渠道也讲过这个,《慧灯之光》的书里面也有。比如说像《时轮金刚》讲的,十五、三十,尤其是日食月食的时候,这个时候它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功德呢?这跟人的身体本身的气脉明点有关系。这个在《时轮金刚》还有密法里面有非常复杂的解释。

[p143] 人体跟外面的宇宙有一定的关系,在外面发生了日食和月食的时候,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天文现象,它跟我们内在的身体也有关系。当外面发生了日食月食的时候,我们的人体当中也有同样的东西在发生变化,所以这是一个特殊的时候,这个时候行善就有这个功德。功德不一样,它产生的作用不一样,效果不一样,所以功德大。这是一个。

[p144] 另外一个,比如说佛教的一些节日,因为这个是特殊的日子,所以佛的愿力加持了这个日子,所以这一天行善功德也大,造罪也是翻倍地有罪过。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特殊非常严厉的时间。

[p145] 比如说我们在一些特殊的地方,像圣地这样的地方行善,功德大。造罪,罪过也大!时间也是这样,在这一个时间造罪和行善,它的结果都比平时不一样,时间和地点都是这样的。

[p146] 然后还有,比如说非常特殊的佛像、佛经,这样子的地方行善,功德翻倍;造罪,罪过也会翻倍。都跟这些有关系。

[p147] 主持人:顶礼上师,请问上师,由一个细胞分裂成几个细胞,细胞再不断分裂就形成了组织,再继续分裂,组织集合成器官,这样果不就形成了吗?

[p148] 上师:是呀,我们就这么形成的!

[p149] 主持人:他可能是问为什么因不能生果?他分析了这个过程。

[p150] 上师:因不能生果。我们刚才讲了,在我们的感官层面就是这样,有细胞分裂,不仅仅是细胞,我们种下去的种子就发芽了,这个很简单的。这个都是感官的层面才是这样,然后更深入地去观察这个细胞怎么样分裂了,分裂相互之间产生什么呢?前一个细胞跟后一个细胞有没有因果关系?这和刚才讲的一样,同样也不成立因果关系。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