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佛说稻杆经视频01


[p1] 佛说稻秆经视频 1

[p2] 我們講今天的課的內容,我們今天準備講一部佛經,這部佛經,我們不會一個字一個字的解釋,我們要講它的這些重點,這部佛經叫作《佛說稻稈經》,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講這部經呢,這個佛經裡面就講了佛教的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思想,就是佛教的人生觀——十二緣起;還有就是佛教的世界觀,外在的因緣,就講這兩個。

[p3] 全世界所有的宗教都認為,這個世界有一個萬能神,有一個造物主在主宰。唯一就是佛教覺得,沒有一個這樣子的造物主,沒有這樣子的神,這個世界它不是鬼和神的力量主宰,而是外在的、內在的。外在的就是外面的這個世界,內在的就是我們眾生,有情眾生,外面就是這個世界,不管是外面的世界,裡面的這個有情眾生,所有的都是有自己的因和自己的緣,因為有了這個因和緣,就有它的發展。然後,這個因和緣,它有一定的規律,這個就叫作自然的規律。這個世界,我們六道輪回的所有的眾生,它的未來都不是神來決定,也不是鬼來決定,這個跟鬼、神沒有任何的關係,那麼,跟什麼東西有關係呢?就是跟自然的規律,大自然它自己有一個它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它的因緣,有什麼樣的因,有什麼樣的緣,就會有什麼樣的果。

[p4] 這個規律,絕大多數的規律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大多數的規律都是我們看得見的,摸得著的,但是有一部分的規律,這個大自然的規律是我們看不見的,我們摸不著的。這個不僅僅是這個自然的規律,很多東西都是這樣子,比如說,我們現在看到的所有所有的物質加起來,也就是整個物質的百分之五,還不到百分之五,除了這個百分之四到五以外的,百分之九十五的物質是我們看不見的,這個叫作暗物質、暗能量,但是它們都是存在的,我們看不見不等於不存在,它們都是存在的。

[p5] 同樣的,這個自然規律當中,有一部分的自然規律是我們可以看得見、聽得見、摸得著,但是有一部分的自然的規律是我們看不見,是我們聽不見,摸不著,但是,它同樣是存在的。我們的感官看不見,不能說明任何的問題,我們的感官看不見的東西特別特別的多,我們的感官原本就是用來識別這個物質世界。但是,我們剛剛講的,物質世界當中,我們只有百分之四的物質,我們的感官才能夠看得見,其他的百分之九十五,或者九十六,我們的感官是根本看不見的,這個是科學家說的,看不見的。但是,看不見的東西,它仍然是存在的,所以,我們不要以為,我們看不見就是不存在;然後,我們不要以為,我們看見了就是存在的。所以,我們的這個感官,不觀察的話,那我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相信它,但是,深入、細緻的觀察的時候,它看到的很多東西是不存在的,它沒有看到的很多東西是存在的,所以,這個感官的可信度是很低很低的。

[p6] 佛經裡面呢,兩千五百多年前,已經講的非常非常清楚了,但是,那個時候的人,除了佛經以外,沒有太多的參考的書,還沒有太多太多的可以證明這個的其他的資料,所以,人們沒有怎麼去相信。但是,現在我們就越來越相信這些事情,就是因為我們看不到的,聽不見的很多東西也證明已經存在了,被證明存在,然後我們看到的很多東西也已經證明了是不存在的,這樣子以後,佛經裡面講的很多東西,我們可以逐步的接受,接受了,現代人就是這樣子。 那麼,佛經就講我們的人生,主要是人,關於這個大自然,它怎麼形成的,這些對我們來說,也許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我們自己從哪裡來,怎麼樣來的,然後,去什麼地方,怎麼樣去,等等這些,因為這些都是涉及到我們的未來,我們的生命、人生,所以大家一定會關注的,那麼關注的話,這個佛經裡面怎麼講的,佛經裡面講,人是怎麼產生的,生命是怎麼產生的,等等,講的非常多。那麼其中有一個講的非常清楚的就是這個《佛說稻稈經》,這個我們曾經沒有完整的講過,但是,其中的一些主要的,一些核心的部分我們曾經也提到過很多很多次。那麼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佛說稻稈經》,這樣子以後,我們就可以瞭解到佛教的世界觀,佛教的人生觀,非常有意義,這是我們今天為什麼要學習《稻稈經》的原因。

[p7] 接下來,佛經裡面講,“如是我聞”,這個是後來加進去的,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雖然是有文字,印度這個時候都已經有文字了,但是這個文字不是像現在的文字那麼好用。雖然有文字,但是佛在世的時候,佛經基本上都沒有寫成文字,然後佛圓寂了以後,佛的弟子們根據自己的這個記憶,把佛經記錄下來了,這樣子。所以,當時佛也就允許,以後佛的佛經,寫成文字的時候,前面加“如是我聞”等等,然後中間也有,比如說,觀世音菩薩怎麼怎麼講,舍利子怎麼怎麼問,等等,這個中間的一部分也可以加進去,然後,結尾的時候,佛講完了以後,很多的人、很多的天人,讚歎佛的思想,佛的傳法,這些也可以加進去的。這是佛陀允許,所以佛經裡面都有“如是我聞”。

[p8] “如是我聞”,就是當時我聽到這個佛經的時候,就是這個意思。“如是我聞”,什麼時候呢?它沒有說哪一年?哪一月?但是,一般都是說“一時”。有一次,我就聽到了,佛講什麼什麼。那麼誰講的呢?就是“薄伽梵”。薄伽(jia)梵這個詞,外道也在用,佛教也在用,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的,比如說,瑜伽館,還有其他地方看到的這個薄伽梵音,大多數都是外道的,都是印度教的。佛教裡面也用這個薄伽梵,那薄伽梵的兩個都是梵文裡面,就是一個名詞,翻譯的時候,就不一樣。薄伽梵,在梵文裡面,就叫作“巴嘎萬(Bhagavat)”,“巴嘎萬”是我們平時這些念誦的儀軌當中,就叫作“出有壞”,如來正等覺等等,就是這個意思。出、有、壞,“有”是什麼?“有”就是具有功德,“壞”就是毀掉煩惱,“出”就是超出了所有的邊,所有的邊就是超出了輪回,超出了涅槃,這樣子的意思,“出有壞”就是這個“薄伽梵”的意思。“薄伽梵”,Bhagavat,我們佛教翻譯的時候,就是翻譯為這個“出有壞”。然後外道,這個就是用來形容他的主,或者是神,這樣子,薄伽梵就是“巴嘎萬”,就是出有壞,實際上就是佛,佛的意思。

[p9] 有一次佛在哪裡呢?住在王舍城,佛就是住在王舍城,印度的王舍城,耆(qí)闍(dū)崛山,耆闍崛就是靈鷲山,釋迦牟尼佛的第二轉法輪,大部分的佛經就是在這個靈鷲山講的,這就是靈鷲山的名字。王舍城的這個靈鷲山,有一次佛在王舍城的靈鷲山,有多少人呢?那個時候的聽眾有多少人呢?“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就是兩千五百個人。佛經裡面都要講,誰講的,什麼地方講的,什麼時候講的,然後有多少個人,這個人物、地點、時間,都需要記錄的。大比丘這麼多,還有就是菩薩摩訶薩,大乘佛教的聽眾、小乘佛教的聽眾都有的。

[p10] 那麼這個時候,“爾時具壽”,“具壽”就是當時的一個尊稱。“舍利子”,舍利子問彌勒菩薩,這部經就是舍利子問彌勒菩薩,然後彌勒菩薩講的。就像這個《心經》是舍利子問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講的。那麼觀世音菩薩講的,還有就是彌勒菩薩講的,那這為什麼是佛經呢?佛經裡面有一部分是佛陀親口講的,比如說《般若攝頌》、《般若波羅蜜多攝頌》不是任何人講的,這是佛親口講的。然後,像《心經》,像《稻稈經》,這些不是佛講的,是佛的弟子講的,但是也可以納入佛經裡面,為什麼呢?這叫作“加持佛經”。因為佛的加持,因為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受到了佛的加持以後,因為這個加持的力量,他就說出了佛經,所以跟佛經是完全是一樣的,所以完全可以列入佛經當中,佛經裡面有一部分是這樣子。

[p11] 那這個時候,舍利子“往彌勒菩薩”,他就到彌勒菩薩的住處,彌勒菩薩行走的地方去,到了以後,兩個人相互問候,然後就坐在磐陀石上面,沒有沙發、沒有椅子,就坐在石頭上面,然後兩個人這個時候坐下來了以後就聊天。“是時具壽舍利子。向彌勒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言。”這個時候,舍利子向彌勒菩薩問一個問題,想問一個問題,問什麼問題呢?他說:“彌勒。今日世尊觀見稻芋。”今天釋迦牟尼佛看到了一個稻稈,這個稻芋就是稻稈。佛陀看到一個稻稈的時候,佛就說:“告諸比丘。作如是說。”釋迦牟尼佛,他看到了一個稻稈,然後告訴身邊的比丘,說什麼呢?佛陀就說:“諸比丘”,比丘們,“若見因緣。彼即見法。若見於法。即能見佛。”佛就說了這麼一句話。“作是語已。默然無言。”釋迦牟尼佛這麼幾句講完了以後,然後什麼都不說了,佛陀就這麼說了兩句話,就看到了一個稻芋的時候,就說了這麼幾句話,後來,也什麼都不說了。

[p12] “彌勒。善逝何故作如是說。”“善逝”跟前面講的這個“薄伽梵”是一個意思,也都是如來、佛陀的名字。然後,舍利子說,彌勒,為什麼釋迦牟尼佛這麼說呢?為什麼他說,若見因緣,即能夠見到法,若見到法,就能夠見到佛,然後又什麼都不說了,就說了這麼兩句話,又什麼都不說了,這是什麼意思呢?舍利子他有點搞不明白,然後就問彌勒,這是什麼意思呢?“其事云何。”這個事情是什麼意思。“何者因緣。何者是法。何者是佛。”這個裡面講的因緣是什麼,法是什麼,佛陀講的法,他指的是什麼,佛陀講的佛,也指的是什麼。然後,“云何見因緣即能見法。”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說,見到因緣就可以見到法,“云何見法即能見佛。”佛陀為什麼說如果能夠見到法就能夠見到佛。

[p13] “作是語已。”舍利子這樣子向彌勒菩薩問,問完了以後,彌勒菩薩就回答舍利子:“彌勒菩薩摩訶薩。答具壽舍利子言。”給舍利子說“今佛法王”,“法王”就是釋迦牟尼佛,“正遍知”,“法王”釋迦牟尼佛是遍知。“遍知”就是所有都知道,所有一切都明白,有這樣子的大神通大智慧、無所不知,有這樣子的智慧叫作“正遍知”。正確地知道一切所知、一切東西,這叫做“遍知”。“告諸比丘。”釋迦牟尼佛今天告訴所有的比丘說:“若見因緣即能見法。若見於法即能見佛者。此中何者是因緣。”剛才舍利子已經問:什麼是因緣?什麼是法?什麼是佛?現在彌勒菩薩就開始回答。其中“何者是因緣”,其中的因緣是什麼呢?“言因緣者。”佛講的這個因緣,佛佛所講的這個因緣是什麼呢?“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兩句話就是出現在很多很多大乘佛教的經典還有小乘佛教的佛經裡面。這兩句話在佛教裡面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兩句話。這個是“因緣”或者“緣起”的定義。

[p14] 這個世界為什麼是這樣子?因為“有此故有彼”,因為有這個就有那個。就是說這個世界為什麼是這樣子?因為這個世界它有它的因緣。比如說一個貧窮的人,他為什麼貧窮呢?也是一樣,因為“有此故有彼”;富裕,他為什麼富裕呢?也就是這樣子。健康、不健康,等等所有所有的一切,包括宇宙、地球,還有小到我們個人的生活當中的所有一切都是有因、有緣。所以我們不要抱怨:為什麼我這樣子了?為什麼輪到我了呢?為什麼……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自己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我們老是說:為什是我呢?為什麼這樣子呢?……等等,但是它有因有緣,這些因緣有些跟其他人有關係,有些跟自己有關係。如果你要知道為什麼是這樣子?就要觀察一下事情的來源,它一定有因、有緣,否則是不會出現的。

[p15] 這兩句話我們要這樣子理解:“此生故彼生”這個是很多具體的東西,物質、精神,這些東西因為它是物質。物質在佛教裡面,物質的這個定義和我們的現代人的物質這個詞彙的含義是不一樣的。佛教裡面“物質”這兩個字當中,我們今天講的事、物,就是事情和物質,還有包括我們的精神全部全部都在“物質”這個裡面。“物質”的範圍很大,萬事萬物都是在“物質”這兩個字當中。“物質”的定義就是:凡是可以能夠給其他的東西起到作用的,不管它是精神還是物質,這樣子的東西都叫作“物質”。佛教裡面講的物質並不是精神和物質當中的物質,“精神”、“物質”,包括“精神物質的運動”全部都叫作“物質”。很具體的東西,能夠影響到其他東西的所有的東西、精神:看得見、看不見的、精神的、物質的都叫做“物質”。具體的比如說一張桌子,或者是種子,比如說稻種和稻芽等等這些所有具體的東西,都是“此生故彼生”,就在這個當中。具體的東西,我們生活中所有具體的不是抽象的東西都是“此生故彼生”。因為有這個東西誕生了,然後有另外一個東西就誕生了。我們的情緒,我們身體健康的狀態,外面的大自然的變化,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產生了這個東西,所以就產生了另外一個東西。

[p16] “此有故彼有”這個是所有不包含在物質裡面的,不包含在具體東西裡面的這些抽象的,都在這個裡面。比如說有左就有右,有高就有低,有長就有短,長短、左右、高低這些都是抽象的,相對的抽象的。是我們的意識加進去的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本來是不存在的。比如說我們這邊的手可以叫作右手,但是也可以叫作左手,都沒問題的。是我們自己的習慣、語言,我們的生活當中左和右。認為這邊是右,這邊是左,但是實際上反過來的話也是沒有問題的。只是我們不習慣而已,如果習慣了,左手這邊也叫作右手,(右手)這邊也可以叫作左手,都沒有問題。高和低等等都是這樣子。這些抽象的東西,它是不是因緣呢?它也是因緣。因為“有此故有彼”,就是有左故有右,有高故有低,有遠故有近,遠近、高低這些都是這樣,這是我們人的意識創造出來的這些所有東西,也是因緣。

[p17] 表面上跟我們的主觀意識沒有關係的這些客觀存在的東西,都是“此生故彼生。”比如說因為有生種子,所以有生它的果。稻種和稻芽這些東西,客觀存在的,所有所有都在“此生故彼生。”這些不是抽象的,這些客觀存在的都是這樣子。客觀存在的所有的變化,它不是造物主,它也不是鬼和神,當然它也不是無因無緣,有因有緣,但是這因和緣不是造物主,不是萬能神,是大自然當中存在的它自己的一個自然的規律。因為誕生了這個因,然後就誕生了這個果。

[p18] 這兩句話除了《稻稈經》以外,還有很多的佛經裡面也講,也提到了。然我們所有的這些大乘佛教、小乘佛教的佛經裡面,这个论,象龍樹菩薩還有很多其他的菩薩,他們的《論》裡面也經常引用這兩句話,都引用。所以佛教的世界觀就是這樣子,跟自然科學是一樣的。至少能看得到的這一部分跟自然科學是完全是一樣的。因為有種子,比如豆芽:有豆種就有豆芽,這個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個自然的規律。這部分佛教它的世界觀跟自然科學的觀點是完全一樣的,從這個角度來講佛教就是無神論者,它不認為有一個創造這個世界的神,那這個世界所有的運作、所有的變化、所有的發展是它自己的因緣決定。春、夏、秋、冬都不是造物主,是因為地球在軌道上運轉的原因。然後水(由)液體變成氣體,又變成固體,這個也不是造物主。這個是以什麼決定呢?這個是以溫度來決定。只要這個溫度在0℃以下的話,液體一定會變成固體,象水之類的液體都會變成固體,這個不需要造物主;100℃以上的時候它會變成氣體,這個也是因為溫度來決定,不需要造物主……等等,佛教就是這麼認為。從這個角度來講佛教是一個無神論者。

[p19] 但是看不到的因緣裡面,佛教研究得更加深入一些。除了我們普通的人不太清楚的、一些比較隱蔽的東西,推理的方式和科學的實驗看到的已經被印證的東西以外,佛教還有就會講一些因緣。除了這個部分以外都是一樣的,這就是佛教的觀點。佛教的《緣起咒》我們平常很多念咒的時候都會念,《緣起咒》它實際上也在講這兩個意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這兩句話。這是彌勒菩薩講的,“言因緣者。”佛所言的、所講的因緣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這個就是彌勒菩薩給舍利子回答的,這個叫做“因緣”。

[p20] “所謂無明緣行。”這個裡面就講十二因緣。這個十二因緣是佛教的人生觀裡面的一部分。佛教講六道輪回,也講前世、來世、現世。那麼前世、來世這些是怎麼樣產生的?我們人類還有所有的有情眾生是怎麼樣誕生的?這個方面佛教就有佛教自己的見解,自己的觀點。除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以外,佛教有自己的見解。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假使它能夠成立的話,那也只能解釋眾生生命肉體的部分,這個進化論是沒有辦法解釋他的意識從哪裡來?意識去什麼地方?這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即使是成立了,充其量也就只能解釋他的肉體的部分,其他方面都解釋不了的。

[p21] 所以佛教在這個方面有自己的觀點。而這個自己的觀點是十二緣起。十二緣起這個裡面就講了一個人整個生命的過程--十二個環節。這十二個環節、十二個階段是可以這樣子解釋:它覆蓋了前世、來世、現世,這樣子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也可以這樣子解釋,這是一個;另外一個它就覆蓋了前世和現世,沒有講到來世。就解釋我們的前世是什麼樣子?我們今天,有情眾生、人,我們是人,那為什麼是人?我們的意識、我們的世界為什麼是這樣子?它就從前世開始講,因為“因”就在前世,所以這個叫作“十二緣起”。十二緣起第一個——無明,十二緣起的頭,第一個就是“無明”。“無明緣行。”“行”就是第二個。因為有了“無明”,然後“無明”就變成了這個“行”的因緣,“無明”當中產生了“行”,這個我們等下要解釋。什麼是“無明”?什麼是“行”?一個一個地講。 然後,“行緣識”,“識”是什麼?然後,“識”怎麼樣產生的?這個“行”,就是作為因緣,然後就產生了“識”。“識緣名色”,“識”作為因緣,然後這個因緣當中呢,產生了“名”和“色”。“名”和“色”這些,我們一個一個下面會解釋。然後,“名色”,因為“名色”,就是作為因緣,然後,就產生了什麼呢?產生了“六入”。然後,由“六入”成為、作為因緣,然後就產生了“觸”。然後“觸”作為因緣,就產生了“受”,“受”作為因緣,產生了“愛”。然後“愛”作為因緣,產生了“取”,“取”作為因緣,就產生了“有”,“有”作為因緣,然後又產生了“生”。然後,“生”作為因緣,然後就產生了什麼呢?“老、死、愁、歎、苦、憂、惱”,這些都是痛苦,痛苦的不同的形式。“而得生起”,前面“而得生起”,就最後的這兩個字,而得生起,就是前面都要,前面都需要,前面都用這幾個字來理解,我們就是因為有無明,所以,就是“行”得生起,然後,因為有“行”,“識”就得生起,就要這樣子。前面的都是因和緣,後面的都是它的果,因為有了前面的因和緣,後面的果就得生起。

[p22] 這十二個因緣,比如說,外面的大自然,大自然當中的一朵花,從它是一個種子,是一個花的種子,然後就是逐漸、逐漸地變成了一朵花,最後這個花就是凋零,這個花最後就是結束。這個之間有十二個因緣,然後這個大自然,比如說,我們的地球,它從誕生,最後的爆炸,那麼這個之間呢,也有十二個緣起。當然,這個跟我們的生命的、人生的緣起是有一點不一樣的,但是,都是有這樣子的一個過程,那這個過程就是緣起,這叫作緣起,這叫作內在的緣起,我們有情眾生的緣起,我們是這樣子產生的。

[p23] “如是唯生純極大苦”,“純”的意思就是說,這個輪迴當中的很多的感受,純屬於痛苦,就是這個意思,極大的痛苦。痛苦之聚,各種各樣的痛苦,人的生老病死等等,很多很多的痛苦聚在一起。那麼,這個痛苦,它的來源是什麼?中間雖然有很多、很多的因緣,但是它的源頭就是無明,它的源頭是無明。它的結局是什麼?結局就是極大的痛苦,極大的痛苦,純極大的痛苦,純粹的痛苦,這是它的結尾。然後呢,無明,那我們的人生就在一個這樣子的當中循環,以無明作為開頭,然後以極大的痛苦作為結局。在這個當中循環,一直都是,不管是做人、做動物、做天人,不管做什麼,凡是六道輪迴當中的所有的眾生,都是這樣子。誕生的時候,是從無明誕生的,結束的時候呢,就是從痛苦當中結束。我們沒有一個是最後我們的生命結束的時候是高高興興的,沒有一個這樣子,除非是修行人,證悟的人,他們來去自如,會開開心心地離開。除了他們以外,我們所有人都是,最後的時候,結束的時候,就是極大的痛苦當中結束。

[p24] 誕生的時候,我們的生命為什麼就在這個地球上誕生呢?又為什麼在地球上的這個角落裡面誕生呢?都是有因、有緣的。第一個,無明,第二個就是欲望,我們對這個地方有欲望,就是投生到這裡。我們為什麼對這個地方有欲望呢?那當然跟前世有關係,我們眷戀這個角落,然後我們又投生到這個地方了,都有因、有緣的,有很多很多的因緣。 總而言之,我們的這個十二緣起的開頭,就是一個無明,結局就是一個痛苦。那麼中間就有很多的這個環節,這就叫作十二緣起。如果這個緣起按照這個次第、這個順序去循環的話,那這就叫作輪迴,這個叫作輪迴,也叫作緣起,因為有因、有緣,所以,最後就能夠得生起,因為有因、有緣,得生起,所以,叫作緣起。就是,輪迴就是這樣開始的。然後輪迴呢,就是輪迴的一個階段、一個段落就在這樣結束的。但是,這個結束了以後呢,下一個的輪迴,又從無明開始,然後,又循環,最後又在痛苦當中結束。然後下一次的輪迴,又是這樣子。這種輾轉不息,所以,輪迴就是無始無終,輪迴就無始無終,這叫作輪迴,這就是輪迴。另外,這叫作緣,剛才我們講的,就叫作緣起,下面的這叫作緣滅。滅,毀滅,如果這個輪迴,這個循環要滅掉的話,從哪裡入手呢?

[p25] 首先,要看到它的原動力,它的原動力在哪裡?這個輪迴為什麼一直都輾轉不息,它為什麼這麼幾千萬年、幾百萬年都不停下來,那麼它的動力,它的原動力在哪裡呢?那我們就發現,就在這個無明當中,就在這個無明當中。因為有了無明,就有了後面的所有的東西。如果我們想這個輪迴要停下來的話,就是要斷掉,要摧毀無明,摧毀無明。如果摧毀了無明,然後因為它的,失去了它的動力,失去了它的動力以後呢,它一定會停下來的,它一定會停下來。所以,我們需要摧毀無明。無明用什麼東西來摧毀呢?就是我們需要有智慧,直接對這個無明,起到這個作用的,就是智慧。除了智慧以外,其他的所有的這些,比如說,燒香拜佛,所有的燒香拜佛、誦經等等,都間接地有幫助,但是沒有直接的幫助,所以,我們一定要證悟,大家一定要證悟,證悟空性。證悟了空性以後,我們的這個輪回才能夠停得下來。如果不證悟,沒有證悟空性的話,那我們做的這個功德再多,所累積的福報再多,再多也是沒有用的,只能(在)這個輪回當中可以享受一些人和天人的福報,但是不能超越輪回,永遠都沒辦法超越輪回。所以,我們要抓住重點,需要證悟,大家要爭取這一生當中要證悟。

[p26] 如果證悟了,這個證悟對無明的打擊是非常嚴重的,因為它們兩個是直接對立的。那麼這個無明受到了破壞了以後,這個無明就沒有能力帶動後面的這麼多的因緣,它就會慢慢地停下來的,這樣子就是解脫。所以,緊接著,彌勒菩薩告訴舍利子,“此中無明滅故行滅。”如果無明毀滅了,那麼,“行”,是業,善惡的業,就會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然後後面的全部一個一個都滅了,全部都滅。最後,“有滅故......”,這裡面的“有”,“有”就是三界,輪回。輪回滅了以後,然後就是“生滅”,不會投生到輪回。然後,不投生的話,那就“生滅故......”,然後不投生的話,也就不會衰老、死亡、愁歎苦憂惱得滅,這些都會滅的。這些都滅,最後這些輪回當中,就可以獲得解脫。“如是唯滅純極大苦之聚”,純粹的痛苦,極大的痛苦,立即就會斷掉、立即就會消失的。“此是世尊所說因緣之法”,這以上都是彌勒菩薩講的,彌勒菩薩說,釋迦牟尼佛今天講的這個因緣就是這些。

[p27] 然後,前面講到,佛陀就講到了,如果我們能夠見到這個因緣的話,“彼即見法”,可以見到法。那法是什麼呢?然後,緊接著說,“何者是法?”什麼是法呢?所謂法,就是“八聖道支”。八聖道支,我們不講了,這個,要得慢慢學。八聖道支,簡單地說,我們證悟的時候,證悟一地的時候,不管是大乘佛教的一地,還有小乘佛教的見道,也就是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他們非常非常標準的證悟的時候,從此以後,就有這些八正道裡面講的這些,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這些都是會出現的,這些都是一些修行的功德。

[p28] 然後,最後一行裡面就講,“問曰”,然後又開始問,舍利子問彌勒,“何故名因緣。”為什麼叫作因緣呢?前面講的這個十二支,為什麼這個名字叫作因緣呢?然後彌勒佛答曰“有因有緣。名為因緣。”就是因為萬事萬物都是有因的、都是有緣的。今天我們,比如說,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的人生當中,比如說產生了一些幸福、快樂這樣子的事情,那也是有因的、也是有緣的,有些因緣是我自己創造的,有些因緣是別人創造的。同樣的,我們的這個生命當中,出現了不開心、不幸福這樣子的事情的話,那麼這個也是有因有緣的,這個因和緣有一部分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有一部分跟其他人也有關係。這樣子以後,深入地去瞭解,深入地去分析的時候,我們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這個就是具體的方法,《入行論》的忍辱品當中講得很清楚的,都是有因、有緣的,所以叫作因緣。

[p29] “非無因無緣故。是故名為因緣之法。”就是因為它不是無因、無緣的,萬事萬物,幸福、快樂,貧窮、高低、高下,一切都是有因有緣,都不是無因無緣的,所以,就叫作因緣法。

[p30] “世尊略說因緣之相”,釋迦牟尼佛簡單地說了一下因緣的,因緣之相,就是因緣的本體,因緣的本質。簡單地說,這句話,也是在很多佛經裡面都會出現的,這句話,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句話,這句話是我們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裡面,很多佛經裡面都出現。然後,像龍樹菩薩等等,後來的這些佛教的祖師、大德、學者、成就者,他們也就無數次地引用了這句話,這句話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話。這句話說,“彼緣生果”,這個是前面的。這些標點符號都是,早期的佛經都是這樣子的,這個是前面的,所以,這個前面的,佛講的因緣之相,因緣之相是什麼樣子呢?“彼緣生果”,因為這個緣產生果,這叫作因緣,簡單地說,這叫作因緣。釋尊講的這個因緣是這個。然後,我說非常重要的就是後面的這句話,“如來出現若不出現。法性常住。”這句話,我們以前也引用過很多很多次。 “如來出現,若不出現。法性常住”這一句話說明什麼呢?除了佛教以外,這個世界上的很多宗教都會說——包括人類的任何一個幸福、快樂、痛苦等等,都是神,有一個萬能的神在主宰、控制、操作。但是,唯獨佛教講:如來出現,若不出現。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出現也好,不出現也好,法性常住,法性是什麼呢?法性就是前面講的自然規律。這個自然規律是永遠存在的,常住就是永遠存在的。這跟釋迦牟尼佛的出現是沒有什麼關係的。比如說釋迦牟尼佛,表面上看,出現到現在最多也就是2800-2900年,3000年。佛曆的演算法大乘,小乘是有一點點出入的,但是也就3000年上下,那麼3000年前,5000年,一萬年前,這些自然的規律存不存在呢?當然是存在的,所以這個“如來出現,若不出現,”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出現也好,不出現也好,這個自然規律是永恆的。佛還沒有出現之前,這些自然規律都存在。所以就是說,我們經常也講釋迦牟尼佛,他是這個因緣,這個自然的規律的發現者,而不是創造者,這個自然的規律不是他創造的,如果這個自然的規律善惡因果,比如說殺生就會短命,受苦、墮地獄,這個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制定的呢?這個不是釋迦牟尼佛制定的,這是自然規律。放生,就長壽、健康。那麼這個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制定的呢?也不是,這就是自然的規律,自然規律這些跟釋迦牟尼佛沒有關係。因果跟釋迦牟尼佛沒有關係,但是因果學說跟釋迦牟尼佛有關係,因果學說是釋迦牟尼佛創造出來的。 當然這個除了釋迦牟尼佛以外,外道也會講善惡的因果,外道的宗教裡面也有善惡因果的說法,但是真正的非常深入的全面的解釋,這個因果就是佛出世以後的事情,所以這個因果的學說跟釋迦牟尼佛有關係,但是因果本身跟釋迦牟尼佛沒有關係。所以,“如來出現”,釋迦牟尼佛出現也好,不出現也好,如果這個世界上釋迦牟尼佛永遠都不出現的話,那麼這些因果的自然規律,仍然是存在的,這跟佛出世不出世是沒有任何關係。所以,這句話就是充分的說明。這些包括善惡因果在內的這一切,都不是釋迦牟尼佛創造的,這不是佛創造的,佛就是發現了這些,但是他不是創造。所以我們可以得到一個這樣子的結論,佛他是全知的,但不是全能的,釋迦牟尼佛他不是全能,但是他全知,可以這麼講。如果釋迦牟尼佛,他是全能,那這樣子的話,他一定會改變這些因果,他一定會改變我們所有人的命運。今天在這個世界裡面就不會有、不會發生任何一個不愉快的事情。但是正因為佛不是萬能,所以眾生自己創造了一個這樣子因緣的時候,那麼這個因緣他決定了他的果,所以這個當中,佛也沒有辦法插手,因為這個因和果中間佛也沒辦法插手。自己創造了這樣子的因,那麼自己就要承受這樣子的果,所以這句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果是這個大自然的規律的一部分。當然因果從廣義的角度上來講,因果就是大自然的規律;狹義的因果,主要指的是善惡因果。廣義的因果,指的是大自然的規律,都叫做因果,善惡因果是大自然的規律的一部分。

[p31] 那麼,還有除了這個佛經裡面以外,《稻稈經》以外,還有其它的很多佛經裡面會出現這樣子的這句話,然後這句話還有其他的解釋,那其它的解釋是什麼呢?如來出來若不出現,法性,這個法性就不是我們現實當中的自然規律,而是我們的佛性或者是空性和佛性,那麼佛出世也好,不出世也好,這個方法,萬事萬物的本性是空性,所以這個法性、空性是常住的,佛不出現也是空性,佛出現也是空性,這個跟佛出現不出現沒有關係,也有這樣子的解釋,還有一個解釋呢。就是不僅僅是空性,如來藏,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的本性,就是如來藏、佛性,那麼這個佛性與釋迦牟尼佛出現和不出現都沒有關係,我們的心的本性是永遠都是這樣子,這不是因為釋迦牟尼佛出現了。所以萬法都變成了空性,所以我們內心的本性,就變成了如來藏。不是這樣子,這個跟佛出現和不出現沒有關係。

[p32] 那麼這個《稻稈經》裡面他講的是自然規律,他講的不是空性,也不是如來藏,講的是自然規律,這個我們一看他的上下的內容,他的語境就已經很清楚了。在這裡就在講自然規律,然後乃至法性,法住性、法定性,然後就是因緣相應性,真如性,等等,這後面都是不同的文字,實際上就是這個自然規律,它是一個真實的,真實不虛的,不虛的,它永遠都不會錯亂的,一個這樣子的這個規律。後面這個不同的字不同的詞,就表達一個東西,一個東西就是這個自然規律,這個是佛教的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世界觀,這個世界為什麼是這樣的,他有因有緣,當然這個是比較籠統,進一步去詳細的瞭解的話,那這個世界為什麼是這樣子,就有他的遠因也有他的近因,這些都是我們要接下來解釋十二緣起的時候呢就會知道的。

[p33] 我們人或者有情眾生,他為什麼這樣子?他為什麼是一個生命?他為什麼是一個有情?他現在的狀況為什麼是這樣子?用十二緣起來解釋,外面的這個世界還有我們內在的眾生,可以這麼說--外在的身體,記憶體的精神、情緒,這些萬事萬物都在一個因果的網路當中循環,這個因果的網路有些是我們看得見的,有些是我們看不見的。比如說我們做一些犯法的事情,就會受到法律的懲罰,這個是能看得見的因果。或者比如說,我們自己吃東西不衛生,然後導致了疾病,也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因果。另外一個因果,我們前面講的,我們雖然看不見,但是他同樣也是一個因果,我們眼睛看不到的很多因果,我們現實生活中都存在的,比如說電磁波,無線電波,我們的肉眼看不見,但是通過他產生的果、結果,我們的生活當中處處都有。但是如果沒有這些科學儀器,通過我們自己的感官去瞭解,我們不知道這個結果是從哪裡來的,他的因是什麼,他的緣是什麼,我們看不見的,但是他有一個我們看不見的因果。比如說我們打電話,那麼這個電話,我們看得見摸得著,但是他的電話的信號,我們看不見,摸不著,有一個看得見的東西,和看不見的東西,組合了以後,我們可以聽到對方的話,然後,我們的話,對方也可以聽得到。這個時候,有兩個因緣看見、看不見組合了以後就產生了一個共同的結果。同樣的,比如說很早以前我們造了一種業,然後,現在生活當中也有一些客觀的一些事情,這兩個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因緣組合了以後,然後就產生一個果,比如說,我們不健康或者是不幸福,或者是健康、幸福等等。 但是我們的想法非常非常幼稚,非常的簡單。我們以為所有的這些因緣都要我們的感官看得見。只要我們的感官看不見的東西,我們認為都是不存在的,這個就是一個非常非常幼稚的想法,這個就是根本就不瞭解這個世界。這個根本就不瞭解這個世界這個因緣,一個這樣子的一個表現,根本就不瞭解它的真相,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一個想法,非常幼稚的,非常可笑的想法。但是我們自以為是,我們認為其它的都是迷信,但是我們現在這樣子的話,就越來越不敢說了,為什麼呢?如果看不見的東西都是迷信的話,那我們的量子力學,相對論,等等,這些高科技的這些成果,很多都是我的感官根本沒有辦法看到的。但是他們事實都是存在的,所以我們越來越發現,我們的這種想法幼稚,原來這個世界根本就不是這麼簡單的。這個世界的結構,這個世界的構造,這個世界的運作,這個世界裡面有很多很多的因緣,看得見的,看不見的,甚至更深奧的東西都存在,這樣子以後,我們現在逐漸的就開始接受這些東西了。這個是高科技對我們的幫助,有很大的幫助,至少我們就不像以前就很隨意的說,我們眼睛看不見的,我們感官感受不到的東西都是不存在的,都是迷信,這個就是一種進步。因為我們越深入的去瞭解,這個世界的非常複雜的結構時候,我們就越不敢說這樣子的話。

[p34] 這是我們今天講的,《稻稈經》,它講的是一個因緣,這個叫做因緣,用任何一個痛苦、快樂、輪回、解脫,任何一個東西,就是用這個方法來解釋,都是因緣。佛教就講因緣,萬事萬物是由這個因緣來解釋,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這個因緣, 包括成佛、修行、證悟,都是離不開因緣,輪回當中的所有的痛苦、不幸福也離不開。所以說菩薩就是怕因,凡夫就是怕果。因為我們凡夫沒有這麼深入的去思考,不瞭解很多的因,導致什麼樣的果,所以殺盜淫妄這樣子的東西,凡夫,我們就是凡夫,我們不害怕;然後,殺盜淫妄等這些罪過,導致的果報現前的時候,我們開始害怕,凡夫都是這樣子。有修行的,證悟的人,他們就不是這樣子,他們要怕的話,就是怕因,不會怕果,因為這些果如果沒有這些因,他不會產生的,所以就是怕因不怕果。

[p35] 那這些理論我們必須要用到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用到工作當中,也要用到我們的修行當中,都是有因有緣,如果我們自己創造了一個稍微好一點的因,那我們一定會有好的果報。如果我們稍微有一點點不好的因緣的話,這個因緣一定會導致不好的結果。這叫做自然規律,任何人都沒有辦法改變,任何人都沒辦法,只要有這個因,就會產生果。如果我們不想有這個果,那麼我們就要把這個因緣消除,消滅掉這個因緣,因緣消滅了以後,果不需要去思考,不需要去擔憂。所以,這是不管生活當中,修行當中都非常非常重要的,這叫做因緣。

[p36] 這是一個佛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我們佛教不認為有什麼鬼神在操作主宰,只有自己做得好,那麼一切都會好的,如果自己沒做好,那麼鬼神也好,佛也好,任何人也幫不了我們,所以還是要靠自己。靠自己那麼很多人就覺得,如果沒有神,沒有一個萬能的神的幫助,要靠自己的話,那我們自己的能力很薄弱,所以我們沒有希望,很多人這麼認為。但是不是這樣子,雖然是要靠自己,但是我們有佛陀的指點,佛陀的教育,所以如果自己做得好的話,自己努力的話,是沒問題的,因為有佛陀的引導,我們就根據這個佛陀的引導,然後自己去努力的話,就創造一些好的因緣,這樣子的話,這個果自然就會有的。

[p37] 问答 问:顶礼上师!请问上师,若修完五加行但是对于出离心菩提心定解有一点点,感觉到自己没有到量,比如感觉上只有20%,还差80%,即不是很深很厚,您能否建议此时可以继续学习密法?源于有些师兄建议,尽量先抓住听密法的机会,因为听密法的因缘太难遇到了,若是出离心和菩提心自己感觉修圆满的时候再祈祷上师与诸佛菩萨,愿加持尽快有听闻密法的机缘,这个方法可行吗? 这两个方法都可以,但是如果这个密法的因缘,讲的密法非常的殊胜,以后就害怕没有这样的机会,虽然是四加行和五加行修得不够标准,但是只要数量上完成了,这样的话先去听。听完了以后,再从头修四加行,这样子的话也可以的。因为听密法这个机会也是非常难得的,所以如果不想失去这个机会的话也可以这样子。

[p38] 问:谢谢上师!顶礼上师!请问证悟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冲突吗?证悟了还需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 没有冲突,证悟了以后还需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话就离成佛可能是比一般的证悟还要近一些,所以证悟了以后呢还要争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p39] 问:请问如果此生没有证悟的话,也没有专修净土会不会耽误我们往生呢?
没有证悟的话会不会耽误往生,不会耽误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一定要证悟,只要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四个条件就可以了。是这个意思吗?这个问题?

[p40] 问:他说如果又没有证悟也没有专修净土法门会不会耽误往生? 那有可能,又不专修,然后什么都没有证悟,又不专修净土,那刚才不是讲了嘛,无因无缘怎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p41] 问:请问上师,修莲花生大士的修法,是否必须要灌顶? 简单的修法,比如说我们简单地观想一下莲花生大士,然后念莲花生大士的心咒,祈祷,这个没有灌顶也可以的。但是如果是莲花生大士的修法,当作一个生起次第来修的话,那就要灌顶。

[p42] 问:佛经说十二缘起支,一切的最开始缘于无明,请上师开始在无明以前是什么呢? 这个明后天要继续讲。

[p43] 问:请问上师,如何为刚刚往生还在中阴境界的母亲修法回向? 任何一个善事都有帮助的,这个时候都是非常非常需要的。平时自己念佛,然后念《三十五佛忏悔文》,念《普贤行愿品》,还有就像《金刚经》,《心经》等等... 这些我们会念的这些佛经都(可以)念,还有就尽量地做善事,所有的善事都有帮助的。 问:请问上师,既然缘起性空,我们修学佛法修因得果,难道佛果也是因缘法吗? 是,佛果也是因缘法。

[p44] 问:请问上师,千佛顶是一个什么顶?在没有皈依和对密宗不了解的情况下被朋友带去灌了千佛顶,灌顶时由于语言障碍,基本没有听懂,就听懂了一句不能够说上师的坏话,算得到了灌顶吗?要受什么戒? 听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千佛顶,还不是一个无上密宗的灌顶,也就是说还不是四级灌顶,千佛顶是属于外密的灌顶,它还没有像内密要求那么严格。 问:他说,看到堪布开示才知道参加这个灌顶有些冒失,缺乏了解和考虑,请问会有什么过失,怎么补救? 灌顶的时候啊? 问:他就觉得参加了这个灌顶觉得有点冒失了,没有了解和考虑,参加这个灌顶会有什么过失? 参加这个灌顶没有什么过失,但是如果是语言上面有障碍,刚才说的,只听懂一句话,其他都没有听懂的话就不一定能够得到灌顶,不一定能得到标准的灌顶。但是如果在这个灌顶的过程当中产生了一些,比如说对灌顶一些不如法的一些想法,这样子的话,那就会有过失的。听不懂没有什么过失,那这个如果有过失那也可以念金刚萨埵,这样子就可以了。

[p45] 问:顶礼上师,请问念诵莲师心咒和金刚七句能够遣除违缘,但是业因果到了还是会显业,所以请问,莲师心咒是否将违缘延后而不会遣除,感恩上师!

[p46] 不是延后,是遣除。祈祷莲花生大士,非常虔诚地祈祷的话,那就是可以把这个因可以消灭。因消灭了以后呢,果自然也就不会产生了。所以这个不是延后,当然也会有延后,比如说我们祈祷莲花生大士,然后不专心,这样子的话那也只能延后了。

[p47] 问:这个现场的问题有点类似,他说,佛说因缘法,善恶祸福皆是因缘,而世间有些外道打卦风水改运等等,也有一些灵验的情况,这是在改变了果还是又造了新的因? 这个比如说未来的事情它就会有很多的因缘,因为未来的果也就随着这个因缘会改变的。但是比如说如果像佛的神通,非常广大的神通,那么他就知道所有的变化,所有未来的变化,然后他也知道变化的结局,这样子他可以完全很正确地说出结果。但是一般的打卦,打卦算命就不好说了,尤其是现在的打卦算命的,尤其是在大街上打卦算命的这些就更加不好说了。

[p48] 问:顶礼上师,弟子现在在禅修班修四前行,在入座的前行中做完身要和语要后,念诵皈依发心时,可否念诵:真实善逝三宝上师三根本,气脉明点自性菩提心,本心自性大悲坛城前,直至证悟菩提永皈依的皈依偈,可以念诵这个吗? 可以念诵这个。

[p49] 问:顶礼上师!有一个问题,我的问题是有一位汉地的朋友,今年已经五十岁了,作为一个早应该独立生活的成年人,他还没有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他一直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也没有养活自己的一技之长,一直过着不安定的生活。经济上全靠老父母接济,因此很让人看不起。他现在既想在经济上独立,又想修习佛法。我们都知道,人一心不能二用,如果他想集中精力一心一意想要自己在经济上实现自给自足,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势必没有精力心思和时间再去修习佛法,所以我认为他不具备修习佛法的暇满人身。再说一个不能养活自己连自己的住房也没有,将来连养老和看病都赚不来的人,年龄那么大了,还什么都要靠父母接济人,他怎么能够安心去修习佛法呢?请问尊敬的堪布,我的看法对吗?

[p50] 我觉得看法就是有点问题。比如说五十岁了还没有找到工作,这个确实是有点不正常了。但是这也不能说明这就不能修行,修行什么样的人都可以修行,贫穷的乞丐、流浪汉、还有国王,什么样的人都可以,随时随地都可以修行,修行的资格我觉得还是有的。

[p51] 问:请问学院的金刚萨埵法会门措上师的灌顶是几级灌顶? 四级灌顶。

[p52] 问:有没有一门深入修金刚萨埵而即生成佛的可能? 当然有了,金刚萨埵可以当做本尊,金刚萨埵也有生起次第的修法,圆满次第的修法,这些都有的,当然是可以的。

[p53] 问:他还接着继续问,末学去参加了金刚萨埵法会,灌了金刚萨埵的四级灌顶以后,以后是不是可以看或者是听密法? 可以的。

[p54] 问:请问上师,《楞严经》所说的开悟是见到了自性吗?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为何看到了自性还要悟后起修?这个修是什么呢?感恩上师。 这个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密宗所有都是一样。见到了证悟,证悟了以后呢还要修,这叫做修道。比如说悟道里面有见道,然后有修道,然后就是无学道。见道就是证悟,证悟了以后不断地提升,要培养证悟的智慧,所以证悟了以后还要修。

[p55] 问:请问上师,因缘法是世俗谛法吗? 因缘法是世俗谛法,胜义谛法也有叫作因缘法,但是真正的胜义谛,比如像佛心还有就是空性,这些是已经超越了因缘的。

[p56] 问:请问上师,如果人到了五十岁,是修净土法还是密法好? 五十岁的时候我觉得两个还可以的,七十岁以后,七八十岁以后呢还是好好修净土。

[p57] 问:顶礼上师!一切都是空,无起心动念,为什么成佛以后还有救度众生的心和念,我想不明白。 为什么成佛以后还有救度众生的心?成佛以后,佛是没有这个心和念,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的心,然后也没有念头,佛没有这些。佛救度众生不是以心和念,佛是以智慧救度众生的。

[p58] 问:顶礼上师!法性是自然规律,那么为什么违背有些佛制罪,有些因果罪业方面的描述似乎感觉到罪会更重,是这样吗?应该如何理解?违背佛制罪与违背因果两者罪业是否有什么差别? 佛制罪? 问:受戒里面的,比如说破戒, 重新念一遍。 问:比如说,饮酒本身不是违背因果,这是佛制罪嘛。 我知道了,对对对。戒律就有两种戒律,比如说,佛制定的有些戒律,然后佛制定的这个戒律犯了以后,违背了以后,这个有没有罪过?佛教界是有争议的。比如说像杀盗淫妄这样子的戒律这个跟佛制定的没有关系,这个是自然规律,任何时候都有罪过的。然后呢它本身不是罪过的,然后佛自己制定的一些戒律,那这个犯了以后呢,有些人觉得这个是没有罪过的,有些人是觉得有罪过。但是最终他们争议的结论是,比如说我们明明知道佛有制定这样一个戒律,然后我们就忽略,这个里面稍微带一点点轻视,那么这样去违背的话,就是因为轻视从这个角度,有罪过。是这样子的,这个是佛教界有争议的。

[p59] 问:顶礼上师!请问上师如何才算是定业?念哪种心咒可以转定业? 定业就是非常严重的罪过,就叫做定业。任何一个罪过只要做了不同程度的忏悔的话,那就都不会是定业了。

[p60] 问:顶礼上师!请问佛没有办法帮我们清除罪业吗?那念百字明是什么原因可以清除我们的罪业? 念百字明是我们自己念的,不是佛念的呀,所以当然是可以了。正因为是我们自己念的,是我们自己心里忏悔的,所以就是可以消除罪过。如果我自己不念,什么都不做,释迦牟尼佛帮我消业,这个不可以的。

[p61] 问:请问上师,七十岁可以出家吗?妈妈想出家。 七十岁可以出家的,但是佛教里面,佛经里面,戒律里面也讲过,如果人太老了以后他(她)不能闻思修,然后出了家以后,如果他(她)自己不能闻思修的话,那就是受施主的供养,比如说以前是托鉢这样子,那这个是有罪过的。所以如果你出了家以后不闻思修的话,没有这个能力的话,那就不赞叹出家。

[p62] 问:谢谢上师!顶礼上师,因果是大自然的规律,那么上师加持的因缘是什么呢? 也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因果的一部分呢。

[p63] 主持人:请问上师,在慧灯禅修班学习到第二册的最后有修上师瑜伽的课,请问上师瑜伽需要灌顶或者是有传承吗? 五加行里面的这个上师瑜伽,修莲花生大师的这个上师瑜伽,需要灌顶,最好灌顶。我们修四加行没有灌顶也可以的。然后开始修五加行的时候,最好先灌顶然后再去修,尤其是金刚萨埵,还有就是上师瑜伽。这两个是一定要灌顶。

[p64] 主持人:还是一个网络问题。请问上师,参加了今年学院的金刚萨埵法会,受了门措上师的金刚萨埵灌顶以后,是不是所有的密法法本都可以看,可以修? 一般都可以的。但是大圆满的话,最好还是受大圆满的灌顶,然后再去看。一般的这些密法都可以看的。

[p65] 主持人:请问上师,密法里面说,如果要即生成就的话,必须要进行灌顶,这个灌顶是指什么灌顶呢?有具体的名称吗? 灌顶就是密法的四级灌顶都可以的,无上密法的四级灌顶都可以,任何一个都可以的。

[p66] 主持人:顶礼上师。有师兄是学医的,但是学校要上解剖课。师兄很苦恼,不想杀生但是又必须要考试,请上师开示怎么样(做)最好? 这个很难了。要杀动物,是吧?这个没有办法,只有改行。

[p67] 主持人:还是网络问题。无论修什么法,在观想时本尊都马上变成上师的样子,到底样子不是刻意的那样,还是需要观想本尊? 本尊的观想,比如说,上师观想为本尊,一般的情况下都是这样子的。如果是(本尊)变成了上师呀,变成了其他的呀,这个修生起次第的时候有些时候会有这样子,如果发生这种情况的话,就继续看本尊的佛像、唐卡,继续看,这样子就会改过来。

[p68] 主持人:请问上师,如果想要终生受持八关斋戒,是大乘的八关斋戒吗?是不是不用每天都念仪轨?这样做如法吗? 大乘和小乘呢,这个仪轨上没有区别了,就是发心的区别。如果要终生受的话,就第一次受戒的时候,就要一次性的受。后来的话,就每一次应该是不需要念的,终生受持。哦,这个有点不对,这个问题有点不对。八关斋戒的八条戒如果终生受的话,这是居士戒其中的一部分,居士戒的一个。这个时候就不叫八关斋戒。八关斋戒就是24小时。对,八关斋戒里面讲的八条戒如果终生受的话,可以的,这个是居士的一种戒。

[p69] 主持人:这是个网络问题。居士戒只受了三分戒,能够去受灌顶受密乘戒吗? 可以。

[p70] 主持人:顶礼上师。我一直在疑惑,现在发生的,到底是未来的因还是以前的果?记得看过《慧灯之光》的一篇文章在揭示因果也是不存在的,现在很难去理解了。 现在发生的很多事情,既是果,也是因,它是过去的果,也可以同时变成未来的因。比如说,升起嗔恨心,那就去打人骂人,这种习气跟过去的因果有关系,然后同时对未来来说也是一个因,既是果又是因,也有这样子。有些事情,它是果但不是因,都有的。因果的这些(理论)是比较复杂的,如果要搞清楚的话,就要去学《俱舍论》或者是《大乘阿毗达磨》,这些里面讲得比较清楚。还有一个就是刚才说的因果不存在(的疑问),这个没有问题的。世俗谛和胜义谛要分开,世俗谛的层面讲,因果永远都是存在的。

[p71] 主持人:这是网络问题。请问上师,学院的上师瑜伽灌顶去哪里受? 学院的上师瑜伽灌顶啊?

[p72] 主持人:他的意思说他可能想接上师瑜伽的灌顶或者接法,他要到什么地方去求法,是这个意思。 这个没有固定的地方,什么地方都可以的,只要有人灌顶的话都可以的。

[p73] 主持人:顶礼上师。上师每次讲课前都会号召大家发菩提心。三殊胜课程里也讲了发心的殊胜。但是弟子每次自己发菩提心都是很造作的,即使发誓成佛解脱目前也只是停留在想要自己解脱的层面上,因为自己知道轮回太苦了,对解脱非常希求。弟子因此不知不觉发现,似乎自己的发心逐渐远离了大乘,请问上师该怎么对治?该如何使自己的菩提心日日增上,让自己真正升起圆满的菩提心,让自己的发心远离自私和狭隘?感恩上师。 开始的时候呢,绝大多数的人的菩提心都是这样子,造作的。一开始的时候有一个不造作的菩提心,这个很不容易了。但是,目前就是这样一个造作的菩提心也没问题,就是通过菩提心的修法,逐渐逐渐的修,逐渐的训练,这个造作的,就慢慢可以变成不造作的。

[p74] 主持人:这是一个网络的问题。请问上师,现在学因果不虚。学习的教材除了《前行引导文》、《前行备忘录》、《慧灯之光》,可以补充阅读什么教材,增加对因果的认识呢?感恩上师。 比如说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还有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等等这些都可以的,还有《百业经》、《贤愚经》,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好,最后一个问题。

[p75] 主持人:这是一个现场问题。请问上师,如果是有贤劫千佛的说法,如果我们真的成佛了,又会在那里呢? 会在哪里啊?成佛以后呢,哪里有有缘的众生,就会在那里,就不一定的。成了佛以后就有无数的化身,所以就是想在哪里就哪里了。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